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文化 > 党务公开

学习曹道云专题(二)

发布时间:2007-11-11

“创新局长”,为你请功 

陆区长:
  
我们民政局科级干部联名为局党委书记、局长曹道云请功……

这封信写于2003年12月。收信人是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陆永新副区长,写信人是普陀区民政局的25位科长。对于写信的缘由,信中用了一大半篇幅强调:他“围绕构筑大民政工作框架,敢想敢试,大胆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这些年,全体科长为局长请功,在普陀区,在大上海,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曹道云的创新之路是如何走过来的?

为了提高困难群众的幸福指数

民政局的基本服务对象是困难群众,曹道云心中最牵挂的是他们。

2003年年底慰问贫困户时,曹道云结识了复旦学子、卧病在床的尿毒症患者小刘。小刘的家,9平方米,黑洞洞的,房子是向亲友借的。小刘的脸,灰中泛青,头上一盏昏暗的小灯,身边一摞大学教材。小刘的父亲原是上海知青,心头压着儿子的医药费,终日愁眉苦脸。

曹道云仔细询问一家人的情况,放下慰问金、慰问品离去时,心头没有因刘家人一迭声的“谢谢”而产生丝毫轻松感。他急切地向市民政局争取了1万元医疗补助,还为小刘办理了低保和粮油帮困。可是,挽救小刘生命需要的钱还缺很多很多,政策性救助后依然困难,怎么办?还有,困难群众,普陀区不止一家,如何做到不仅帮助一个人,而且能帮一批人;不仅帮一时一事,而且帮365天?

曹道云带着这些问题入梦,夜半醒来,就再也睡不着。夜有所思,日有所问。提高救助质量,提高困难群众的幸福指数成为曹道云与社会保障科同事、分管副局长刘毛伢经常讨论的话题。

刘毛伢读过博士,曹道云关注国外社会救助的做法、机制。两人讨论起来常忘了下班时间,忘了窗外早已月明星稀。

2003年冬天,曹道云与刘毛伢、社会保障科科长朱荣科前往曹杨街道调研——2002年10月,普陀区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曹杨街道“衣被银行”,能否在试点基础上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慈善事业?曹道云几人认真地询问、倾听。

调研结束时已近黄昏,但曹道云还沉浸在思索之中。朱荣科回忆说:“当时我和刘副局长总算穿着滑雪衫,而曹局长只披了一件风衣,我们都冻得直发抖,但曹局长似乎一点都不冷……”下午5时、6时、7时……任凭寒风呼啸,任凭夜色渐深,3个人沉浸于马路边上的讨论,观点碰撞,思想火花闪烁,最后“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百姓受益”的发展慈善事业思路诞生了。

普陀区民政局在长寿街道建立了上海第一家慈善超市,在区机关大院建立第一个机关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帮助华东师大建立全国高校第一个经常性捐助接收点和慈善爱心屋。慈善活动通过拍卖冠名权、连接慈善企业家协会等方式达到与市场运作的完美结合,资金物流源源不断。目前全区建立了18个社会经常性捐助接收点和13家慈善超市,接收衣被等各类物资42.2万件,募集资金2560多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0余万人次。

小刘也是受益群众中的一位。年轻的学子呀,病魔对你太残忍!从血透、换肾、排异到再手术,从慈母陪伴身边到老人因忧病撒手人寰,从女友探望到她不再露面,晴天霹雳般的打击竟如此降落在羸弱的生命之上。小刘的父亲说:如果没有曹局长,没有慈善事业和社会救助,我们早就挺不住了。曹道云常抽空去刘家看望,逢年过节还总要带上礼品。2007年,他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分出2000元奖金给小刘做营养费,还给他买了一部渴望已久却不敢向家人提及的MP3。而今的小刘,已自学完实验课外的全部课程;8月9日,小刘又接受了一次手术。

除了像小刘这样的穷孩子,福利院老人也是曹道云的“穷亲”。社会福利院住有5位(两位先后去世)“三无”孤老,曹道云干脆一股脑儿地认作长辈,隔三差五地前往看望,自掏腰包买礼物,为老人解忧烦。局长情换老人心,封老人去世前,不断念叨曹局长。曹道云来了,他说:“我把遗体捐献出来,报答你,报答党和政府的关怀。”

返沪20多年,他没有忘记在江西插队时的贫困老表,回去探望,还联络“插友”捐建希望小学。

“干部一定要和穷人结对子,多走动。困难群众的生存状况,是提高干部素质活生生的教材。有些高官犯错误,就是因为热衷于结交大款,心理失衡。”曹道云说,“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我们要记住总书记的话,保持为民情怀。”

关注政策没有覆盖,但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普陀区有位老季,是当年的“老三届”知青,自恃“多少有点文化”,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1999年上海出台城市低保政策,老季成为第一批受益者。可吃了低保的老季没有成为家中“挣钱的功臣”,反而降低了身价,妻子离他而去。老季情绪恶劣,有一次甚至到社区居委会动起拳头。

“老季这样有劳动能力的居民应该是社会的建设者呀!”曹道云在思考。他提出“应保尽保、应业尽业、应帮尽帮”,推行“救助与就业双向联动”。

这曾是令人悬心的一幕,多名身体健康、收入低于280元(当时上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下岗失业人员申请低保,未获批准并被转到劳动部门介绍就业。他们中有人不满,有人暴怒:“什么‘双向联动’,不要来来往往扔皮球,快快给我落实政策。”工作人员擦擦溅在脸上的飞沫,耐心解释:“领了低保,可以勉强维持你家眼下的生计,可是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压力?你真愿意永远过最低标准的生活?”

真诚的劝说化解了申请人的怨愤,他们到了劳动部门,不挑不拣,数日内上岗,希望从事合适工作的,最终也遂了心愿。2003年~2007年,普陀区共有8000余人从申领低保转为再就业。前面提到的老季,如今已在社区工作4年。在上海,这个人口多、产业工人多的区,低保人员却相对较少。

“就业与救助双向联动机制”也写进了国务院促进就业文件中。普陀区民政局副局长倪辉总结自己的体会说:“基层工作人员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执行落实政策,同时也要看到,政策常常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具有滞后性。所以曹局长总要求我们,一要把政策落实好,二要花大气力关注政策还没有覆盖,但在困难群众、老百姓中切实存在、必须解决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创新工作机制,为新政策出台提供依据。”

婚姻家庭健康咨询室写下异曲同工的一笔

2003年10月,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曹道云集中一段时间在婚姻登记处观察,然后召集婚姻科的同志们学习。同事们看着他一字一句研读,眉峰微蹙、轻轻抖动,仿佛要诉说新的思考。果然,他发言了:“新条例从名称上取消‘管理’二字,实质是服务理念的转变,要淡化管理、强化服务。”婚姻科几位同志怦然心动,有的说,目前婚检率还在下滑;有的说,您带我们在街头设摊咨询,效果却不好……

最终,曹道云倡议,在婚登处对面腾出一间小房子,开辟婚姻家庭健康咨询室,标明“免费”字样,为婚姻当事人提供生殖健康、优生优育、家庭和睦和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咨询。他风风火火地找到计生、卫生部门,协调借用阅历丰富的专业人员担任咨询员。对方一口应允:“我们唱戏你搭台,好好好。”

身材富态、面容和善的咨询员像一尊女菩萨,让新人们瞟一眼便想开口咨询。一对来登记的硕士夫妇,认为双方单位定期体检,两人都很健康,不必婚检。咨询员告诉他们,婚检项目主要关注生育,目的是降低新生儿缺陷率、提高出生人口质量。聪明的高学历新人立刻领悟,当场选择婚检,以放心地投入幸福的婚姻生活。

婚登处还推出“金婚老人颁证”、网上预约等服务项目。2004年元旦,某部飞行员与爱人领取结婚证时,意外发现向他们颁证的是一对婚姻美满的钻石婚老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马上打电话请来自己与爱人的亲友,换上崭新的军装,庄严地面对新娘:“让我们60年后也像老人们一样手牵手。”

婚姻家庭健康咨询室效果显现,当事人咨询率达到95%,婚前体检率达到18%。2005年8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下发通知,向全市推广。民政部安排普陀区在专题会议上交流,一位参与起草《婚姻登记条例》的人员称赞曹道云“对新条例理解得透”。

随着婚龄人员观念的改变,离婚率增高,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冲动离婚”。比如,一对小夫妻,因儿子该上哪所幼儿园发生争执,言语不合,拿上户口本、身份证,几分钟便劳燕分飞。他们前脚出门,双方父母后脚赶到,痛苦地指责登记员:“夫妻离婚,最受伤害的是小囡,办离婚哪能这么轻率?”是呀,双方气头上“自愿”就给办理吗?婚登处在完善婚姻家庭健康咨询室的基础上,又有针对性地增设了“离婚劝和”功能,请心理学家、社工师为申请人叩诊把脉,帮助当事人掌握家庭关系调试技巧,维护家庭和睦。

多到基层去,多干基础事

曹道云重视调研,坚持调研。今年7月,他主持召开“局党政领导基层联系点”会议,民政局在9个街道的不同类型社区设立了23个联系点,联系点就是可供解剖的“麻雀”,就是提供信息的风向标。曹道云身体力行并要求全局:“多到基层去,多干基础事。及时了解、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调研里面出决策。”

2001年,他到民政局上任伊始,做的第一件事是调研。作为党委书记,他在党建方面投入更多的关注。当时民间组织还是沉寂已久的新事物,而民间组织的党建更是悬而未解的新课题,2001年底曹道云的身影出现在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小有名气的进华中学。

“作为民主党派成员,您看在学校建立共产党支部应该不应该?”曹道云诚心向校长请教。

“应该。有两个好处,一是党支部能帮学校做思想政治工作,稳定教师队伍,我有了主心骨,全力抓教学。二是提高了学校社会公信度。”校长回答。

曹道云心里有了底,返程中他却兴致勃勃地与同行的社团科科长讨论了半天。

进华中学建立了党支部。民政局以曹道云的调研意见为基础,提出“以党建为抓手,以社团进社区为载体,促进民间组织健康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

曹道云又走进中心城区长寿路街道,区委选择这里为试点,在全市第一个建立了社区民间组织服务中心,第一个建立了社区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党支部,促进民间组织与社区双向发展。辖区内申新敬老院是一所由几名下岗厂医集资创办的护理型敬老院,设施齐全,服务专业。可是由于居民不了解,开办之初少有人问津,陷入困境。社区知道后,主动帮他们宣传,入住老人从8人增至52人,床位供不应求。

如今普陀区共有社会团体108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77家,各类群众团队1040支。它们之于群众,像不可或缺的柴米油盐,影响令人惊叹。

桃苑村,普陀区首家外来农民工集中居住区。主要住户来自26个省份的1500名打工仔、打工妹、小生意人。外观,树木繁茂,碧波荡漾,清洁整齐。管理,6年来人口流动率不到5%,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一起超计划生育。而承担了它管理服务工作的,正是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报批时起名“桃苑外来人员服务中心”,曹道云提笔圈掉“外来人员”,换上“新上海人”。这个“新上海人服务中心”,如今已创出让人刮目相看的业绩。

民政局管理的许多社会工作,如促进就业、助老帮困、退役士兵安置、爱心捐赠、婚介机构前期评估、家庭收养前期评估、民非单位成立前评估,繁杂耗时又不能有丝毫马虎,普陀区现在按照管理服务型、政府购买服务型、便民利民型、慈善公益型和社会管理型鼓励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将一些事务类工作委托民间组织去做,不但快捷准确节俭,还令群众满意。区社团局因此荣获“全国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一些创新做法推向全国。

建立关注民生的共同体,为老百姓打工

普陀区历史上是产业工人聚集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盖起许多公房,灰砖楼、红砖楼,散发着蓬勃简洁的气息,楼梯一边是光溜溜的墙壁,一边是齐胸高、一掌多宽的护墙,当然没有扶手。那时,工人们欢蹦乱跳地乔迁新居,有些人一住二三十年,壮年汉子变成耄耋老人,活泼媳妇变成白发阿婆。他们感到独自上下楼越来越艰难了。他们互相叹息,也向干部们倾诉。

2007年春节后的一天,宜川街道赵园居委会几位老人向一位外来的干部诉说:住在二层的婆婆借助地利,在自家门上拴一根绳,拉着上下,好歹求得安全;残疾人、楼层高一些的老人就没那么幸运,一位老人下楼滑倒,只好手脚并用爬回家。许多残疾人、老人不得不终年自闭房中,想到弄堂口吹吹风,见见旧时伙伴几成奢望。这位干部既面善又耐心,不但仔细听,还自己到楼梯上攀着护墙体验一番。当时老人们不知道,赵园居委会是民政局的联系点,这位干部正是曹道云。

曹道云回家算了一笔账:安装适宜的扶手,不但为腿脚不便的老人、残疾人排忧解难,还可避免一般老人摔伤。可是,仅宜川街道就有旧公房130余栋,改造费用三四百万元,民政部门哪有这笔款项?

可以不管吗?当然可以。但曹道云想的是:“设立联系点就是为了倾听群众呼声。困难群众遇到难处,找的第一家,往往是民政,找了你你却不解决、不理睬,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

善于搭台,善于和其他部门沟通,建立关注民生的共同体;借人借物借资源,为困难群众谋利。这是曹道云对自己的要求和惯用策略。这次“借”到建委,他找到建委书记、主任,一同深入楼栋调研,还给要干的事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扶手工程”。建委的同志开玩笑:“谢谢民政局长给我们打工!”曹道云回答:“我们都是为老百姓打工!”

以后的日子建委唱起主角,设计方案、落实资金。两个月后,第一期25栋开工,二期27栋上马。一对多年没下过楼的孪生老婆婆,借助扶手,自己下了楼。一位原来靠亲属背着上下楼的阿公,一手抓扶手,被人搀下来。曹道云去楼栋,几位聚在楼下的老人听说了,一边嚷嚷着、打听着“哪个是局长”,一边围上来。他们告诉曹道云,你叫“扶手工程”,我们给起了别名叫“高兴工程”、“透气工程”。

巧设“一册通”,普陀义工撒豆成兵

普陀义工是唱响上海的社会公益服务品牌,全区注册义工5786名,其中公务员义工2062名,占全区公务员总数的70%以上,仅2006年,义工服务时间18.9万小时,折合2.3万个工作日。

熟悉内情的人评价:义工不是曹道云的创造发明,但是普陀区公务员义工成规模发展却是曹道云首创并推动的结果。

2004年6月,曹道云会同区机关党工委在区机关大院建立了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同时招募了首批100名公务员义工,每周一、周二中午到区机关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开展义工服务。区委书记周国雄带头参加了义工服务,更带动了义工服务在全区开展。

曹道云不满足,他认为,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义工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发展前景。关键是找到运作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的好办法。

曹道云提出了发展公务员义工的思路,他起草了《普陀区发展义工队伍的指导意见》,倡导“争做义工为他人,个人社会同进步”的义工理念,并以区政府办公室的名义转发至各部委办局和街道、镇等。

为了方便公务员义工服务,曹道云在全区建立了57个义工服务点,并实行了义工服务手册在全区义工服务点“一册通”的制度,公务员义工凭义工服务手册在全区任何一个服务点,都可以参加义工服务,并由点上的工作人员做好服务记录。

“义工,特别是公务员义工不是简单的劳动力,更不是搞花架子的工具。” 曹道云叮嘱有关人员研究问题。他们扩大义工活动领域,细分义工专业:为区内所有义工建立了人力资源动态档案库,分为智能型、技能型、体能型三大类。在普陀区,义工活动走上一条义工服务内容的性质与义工志愿者的本职工作性质相匹配的道路。

普陀区发展公务员义工的做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媒体予以报道,评价很高。

曹道云的构思画出现实版的蓝图。普陀义工撒豆成兵,不但几乎成了区机关工作人员的“第二职业”,也成为各界人士、普通百姓面对面、手牵手、心连心的平台。

享受低保的人员是否必须在社区做一定量的公益劳动?这曾成为全国广泛议论的话题。义工事业让曹道云一下子找到了答案。

──社区需要义工,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加义工,无论是公务员还是低保对象,都可以平等地做义工。

低保人员做义工,依然是参加公益劳动回报社会,但劳动更加有尊严,也就得到了低保人员的普遍欢迎。许多低保对象加入到慈善义工行列,感到自己对别人、对社会还很有用,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念更强了,对生活的看法也更加乐观豁达了。

他是我们成长中的宝贵财富

刘毛伢谈起曹道云滔滔不绝:“他为人正直,具有人格力量。做官先做人,民主意识强,在他领导下工作非常开心。”

曹道云鼓励下属多出思路,有人超过他,他由衷地高兴。2006年1月,普陀区承担了上海市大型公益活动“蓝天下至爱——万人捐、帮万家、让特困家庭过好年”主会场任务。参加活动人员上有市里领导,下有数以万计群众,横连辖区各部门,纵接外区分会场、交管治安等机构,电视台实况转播。谁挑头做总指挥,干好了露脸,干坏了“出名”。曹道云推举副局长刘毛伢和倪辉担任总指挥、副总指挥:“你们大胆干,出了问题我承担!”

刘毛伢和倪辉在前台,曹道云做“军师”,1月21日,上海最低气温降到了零下3摄氏度,蒙蒙细雨伴有西北大风。为了保证第二天在长寿绿地举办的活动顺利进行,民政局全体人员从早上7时一直忙到晚上9时多。特别是下午5时,又运来了1000多把脏兮兮的椅子,曹道云打来刺骨的冰水,撩起袖子带头擦洗,大家也都跟着干起来。

曹道云千方百计地提高队伍素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局里设立了工作创新奖,激励大家成就事业,几年来普陀区民政局有3项工作向全国推广。教育部充分肯定普陀区帮助华东师大建立校园“慈善爱心屋”的做法,并向全国推广。上海市领导认可并推广的民政工作有6项,市民政局认可并推广的工作有7项。创新型的工作要求,营造了一个让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氛围,带出一支敢办新事、会办实事、善办难事的干部队伍。

靓女百家求。近年来,与曹道云共事的4位副职被选拔到其他部门担任高一级职务,两位科级干部走上了处级领导岗位,民政局20多位干部因工作优异得到提拔任用。

“周六肯定不休息,周日休息不肯定。”曹道云已步入56岁,仍保持着非同寻常的忙碌、海潮般涌动的创新激情。

他说:“我心里压着温总理的嘱托:‘做一个有心的人,用心了解社情民意;做一个心重的人,把群众的事看得比泰山还重;做一个心诚的人,诚心诚意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为群众服务。’总理的嘱托饱含深情,也使我深深感到做好民政工作的职责。”

为民解困,为民政增辉,“创新局长”,当为你请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学习曹道云专题(三)
下一篇:学习曹道云专题(一)
首 页 |  医院概况 |  就医导航 |  学科建设 |  医院动态 |  院务公开 |  党建文化 |  康复家园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江苏省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医院  苏ICP备11035717号
联系电话:0514-87207254(办公室)、0514-87207255(医务处)、0514-87207250(导医台)
投诉监督电话:87251280、12345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278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可随时与我们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