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术动态

汶川地震幸存者脑功能发生改变

2009-09-07

    “通过身体无损伤的汶川地震幸存者脑功能磁共振数据分析,我们首次发现人们在应对地震这样的巨大灾难时,脑内负责情绪、记忆的功能系统在25天内就出现了客观的功能改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华西临床磁共振中心成员吕粟博士向记者介绍了该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

  吕粟告诉记者,参与研究的幸存者年纪在20岁到60岁之间,都有地震亲身经历,有的看到了房屋倒塌、有的亲人受伤、有的亲人在地震中遇难。报名参与研究的民众远远超过44名,在其中挑选出的44名幸存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身体无任何损伤,情绪波动较大。

  该研究成果以《高场磁共振显示中国八级地震幸存者脑功能改变》为题将于近日在科学界最负盛名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NAS)上全文发表。记者了解到,该研究从去年汶川大地震发生13天后开始着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影像医学中心主任龚启勇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通过对来自四川地震极重灾区什邡、映秀、绵竹、汶川等地44名身体无损伤幸存者进行心理评估和脑成像检查,并对44名民众进行追踪随访,得出的结论是44名民众在脑内海马、杏仁核、苍白球、右侧额叶这些区域脑功能活动增强,而系统的协调性减弱。

  该文指导老师之一、国内著名精神病学及心理卫生专家、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教授况伟宏告诉记者,汶川大地震不仅导致大量民众死伤,还给灾区民众带来了一生无法抚平的精神创伤。这些地震幸存者中,有一部分人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这种精神疾病不仅严重影响灾区民众社会生活,甚至有部分人因之而自杀。如何评估幸存者的脑功能以及预防创伤相关疾病的发生,是全世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难题。
 
  况伟宏说:“该研究对了解正常人在遭遇灾难后为什么会发生焦虑、抑郁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提供了客观的功能影像依据。尤其是对探索创伤相关疾病如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今后创伤后药物和心理治疗的及时介入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爱哭
下一篇:咖啡可缓解阿尔茨海默氏症
首 页 |  医院概况 |  就医导航 |  学科建设 |  医院动态 |  院务公开 |  党建文化 |  康复家园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江苏省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医院  苏ICP备11035717号
联系电话:0514-87207254(办公室)、0514-87207255(医务处)、0514-87207250(导医台)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278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可随时与我们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