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中学时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高峰期,也是人的个性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而在我国由于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对于中专生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而对心理素质重视不够。中专生毕业时往往都仅有十八九岁左右,却要直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对他们更为重要。 一、中专生的心理特点 (一)心理上自卑感较重。中专生刚进校时,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升学无望,对前途悲观失望;有的认为上中专没出息,不如早些就业;他们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得过且过,甚至有不少学生拖着“混日子”的想法;再加上有些家长觉得孩子没考上重点高中,上大学无望,通过上中专为将来找个出路,所以也就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这些多方面的因素,使中专生的自卑心理加重。 (二)心理上挫折感加重。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科目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等因素会引发较多心理问题。职业理想模糊,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学习目的不明确,不能很好地调整学习方法,不能与人为善,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遇到新的问题束手无策等等。 (三)青春期心理特征表现明显。从生理上看,这个时期正处于青春期末期,个体身体发育基本成熟(也包括神经系统和性成熟)。同时,中专阶段学习活动较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促使其整个心理水平的提高。这些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使其心理发展表现了一个突出的特点:半成熟、半幼稚。出现了“成人感”,他们希望自己能够独立,可他们自己又不具备独立自主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又不可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关系,这就产生了独立自主性的发展与依赖性矛盾。 二、如何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l.提高教师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意识。通过心理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教师是关键。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心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意识。这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具有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意识,会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2.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如何实施心理教育,哪个年龄阶段开始实施、进行哪些心理教育,达到什么程度等等,具体的实施操作尚在探讨中。在中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这是提高中专学生心理素质的保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在中专阶段开设心理教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目标、有程序的心理教育,使学生在掌握有关心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创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创造一种和谐、奋激的校园心理氛围,使学生处于向上、积极的影响之中,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会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首先,要形成自己学校的良好风气。其次,要造就民主平等、互助团结的人际关系。再次,建设公正、宽容、理解的集体舆论。 4.设立心理教育机构。为保证中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科学地组织心理教育,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为此,设立必要的心理教育机构是不可缺少的。可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给学生以心理卫生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其适应能力及抗挫折能力,维护其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葛静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