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王师傅的儿子小虎既聪明又调皮。上小学以后就变得贪玩又不爱学习,上数学课更是心不在焉,作业老是出错,放学就和小伙伴踢足球、看电视,经常忘了做作业。王师傅既恨又急,经常对小虎讲:“你不好好做作业就不带你去肯德基”。有时气极了指着小虎的脑袋骂:“你真笨,一点也没有出息”。放学后不让小虎外出玩,久而久之,小虎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对学习产生畏惧感,一到考试就焦虑不安,而且脾气越来越坏,面对这种状况,王师傅束手无策,在老师的建议下来到医院看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了解了小虎的“病症”和家教方法后,对王师傅讲:你的教育方法实际上是对儿童的“精神虐待”。面对王师傅的疑惑,心理医生进一步分析:许多年轻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为了让孩子实现父母的理想,不惜对孩子实行精神控制。孩子的精神世界被家长用习题填得满满的,没有时间用来想自己的事,玩自己喜欢的东西。考试不好就会受到批评、责骂,甚至恐吓;有的批评不分场合,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的行为横加干涉,限制孩子和别的小伙伴结伴玩耍,将孩子关在家中没有机会与伙伴进行精神上的交流。这种教育将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据上海市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调查显示:这种家庭教育将会有20%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辽宁的调查这一比例则高达35%。这些孩子表现为不爱说话、不合群、孤僻冷漠、适应能力差、腼腆怯生、缺乏自尊自信、胆小、缺乏创造性、情绪容易被动。或者出现品行问题,说谎、逃学、斗殴、损坏公物、不守纪律等。这种小孩不仅难以成才,弄不好连成人亦尚成问题。 父母是孩子天生的“首席导师”,家庭是孩子的“社会学校”。管教孩子是天下父母的重任,也是一门学问。要管好孩子,父母的心态要健康、情绪要稳定、方法要科学,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要理解孩子的心理,把他当作自己的朋友,要多交流、少控制;多鼓励、少训斥;多引导、少包办。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