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报纸连续报道了中小学生因作业负担重、学习成绩不理想、老师父母管教太严,而轻易结束自己年轻美好生命的事件。为何孩子这么脆弱?该如何挽救这些迷失的心灵?这一问题值得人们深思,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关心。 首先,父母过分的关心、教育态度的不一致、感情不和谐,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引发孩子的问题产生。因此,父母要融洽和谐,同时要做孩子的朋友,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庭一员。碰到困难,应让孩子学会顺应,不但要顺应当前的困难,也要准备顺应以后可能出现的困难,让孩子在挫折中成长。一旦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应与老师联系,共同查找原因,解决问题。若问题较重,则应立即请教医生,必要时进行正规治疗。 其次,学校除了抓学习质量外,更应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应尽量减轻学习负担,避免不必要的惩罚,不要歧视学习困难的学生,应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自立、自强、自尊,教师要做孩子生活上的知心朋友,多与家长联系,并让孩子经常参加社会实践。 第三,改变教条、刻板的教育模式,避免盲目追求教学质量导致恶劣竞争。让孩子融入社会,使孩子全身心发展,同时应加强对父母的监督,对不负责任、虐待孩子的父母依法追究责任。 童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