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心理导刊
自杀也是一种“病”

发布时间:2016-05-03

据有关报道,自杀已成为死亡原因的第五位,我国平均年自杀率为23/10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人,自杀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在15—34岁的人群中已成为死亡原因的第1位,女性自杀率比男性自杀率高25%,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如此高的自杀率,已经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自杀既可以由生理因素(如躯体残疾、癌症)引起,也可以是心理方面的障碍或适应社会环境不良所致,较常见的诱发因素有恋爱挫折、人际关系受阻、失业等等。最近,国外从事自杀研究的专家们经过10年观察,发现脑内的一种感受基因一旦发生变异,就会削弱人对自杀的拒绝能力,容易导致一时冲动而自杀,这是首次把自杀当作一种疾病进行的病理分析。 从精神疾病谱来说,具有这种“自杀基因”的抑郁症首当其冲,还有精神分裂症等病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文化素质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各种竞争也愈加激烈,这势必会使更多的人在精神免疫力、心理抵抗力以及适应能力等方面产生困惑,出现诸如自杀等严重的心理危机。从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来看也的确如此。不过,从精神科医生角度看,这也与个体心理特征不良和有精神意念的易感人群有关。另据报道,约60%以上的失眠者,曾在日记或信件中流露出自杀迹象;常独处,伴有食欲不振、少语、哭泣等表现;行为常让人费解,无故赠送纪念品、收拾东西或感谢某人等。当自杀欲念进一步增强时,可表现为离家出走,或到对自己有纪念意义的地方畅游一番,然后选择自杀地点等。   做好自杀的危机干预及预防工作十分重要,因为有半数自杀者在轻生前会用5分钟的时间考虑是否采取行动。我们一方面应努力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技巧和抢救技术,另一方面还要学会在压力下正确释放情绪,提高人群对自杀前驱体症状的认识,做到早发现,及时将自杀的欲念消灭在萌芽状态。其实,自杀也是一种“病”,求助心理医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千万不要因一时冲动而毁了自己。 英子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保护好弱智孩子
下一篇:复婚夫妇的性心理调适
首 页 |  医院概况 |  就医导航 |  学科建设 |  医院动态 |  院务公开 |  党建文化 |  康复家园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扬州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苏ICP备11035717号
联系电话:0514-87207254(办公室)、0514-87207255(医务处)、0514-87207250(导医台)
投诉监督电话:87251280、12345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278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可随时与我们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