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男,10岁,因发作性头痛伴全身抖动一月来诊。其父母反映患儿在学校因违纪被老师打了一巴掌,次日即诉头痛,出现全身抖动,偶瘫倒在地,未有跌伤、舌咬伤、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但神志清楚。父母为患儿到处求治,因无明显效果,而到扬州五台山医院诊治。 患儿入院后各项检查均正常,后确诊为癔症。癔症在儿童情绪障碍中与其他类型的疾病相比,患病率不高,男女均可发病,但青春期后女性多见,年长儿童较幼童多见,不发达地区还有集体发作。许多患儿有不良的素质因素及家庭环境,大多数患儿在负性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如委屈、气愤、紧张、恐惧、突然的不幸事件,均可导致发作。但首次发病后再次发病时不一定具有明显的刺激,可能是在遇到类似内容和情景下诱发,亦可能在别人谈论其发作或患儿本人回忆体验自我暗示下发病。 癔症的表现多种多样,但具有以下共同点:(1)症状无器质性基础。(2)症状变化的迅速性、反复性亦不符合一般器质性疾病的规律。(3)自我中心性,具有夸大性、表演性。(4)暗示性尤为突出,易受周围环境的暗示发病,或在自我暗示下发病。在癔症发作时,对患儿处理不当,如周围人的语言、行为,紧张的、焦虑的气氛,过分的关切和照顾,不必要的医疗检查措施等,可能引起或强化、加重发作。 心理治疗则是治疗癔症的主要方法。首先要安置好家长的周围环境。父母和患儿分开报告病史和检查,只作必要的身体或化验检查,以避免患儿的紧张、恐慌和暗示而加重症状。一旦确诊,即进行暗示治疗。治疗前要取得患儿的充分信任和合作,还要做好家长的工作,不但治疗当时要配合,并且在治疗后要将本病的知识告诉给家长,尽可能避免暗示作用再犯,对有精神因素的要消除不利因素,平时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对有教育方法不当的家长要指出其问题所在,能对预防复发起到重要作用。长期疗效的巩固在于心理因素的解除及帮助患儿培养健全的人格。 卜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