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因性抑郁症。比较常见,危害性较大,发病年龄相对较早,可能与遗传、神经生化改变、个体素质等因素有关,发病症状符合抑郁症的一般表现。其中不少病人病情有晨重夕轻的特点。病程为发作性,可分单相和双相,单相仅有抑郁发作,双相病人除有抑郁发作之外,有时会出现躁狂发作,即一段时间有兴奋话多,思维敏捷,爱管闲事,精力充沛,自我夸大,易发脾气,办事不顾后果等。 2.更年期抑郁症。首次发病年龄处于更年期,临床表现以抑郁症状为主,但明显地伴有焦虑紧张的表现,如激动,搓手顿足,坐立不安,四处走动,反复向人诉述内心不安或自语叹息,有惶惶不可终日之感。常伴有口干、胸闷、肢麻、畏寒、出汗、心慌、腹胀等躯体不适感。 3.心因性抑郁症,又称反应性抑郁症。在比较强烈的负性精神刺激因素下发病,仍以心境抑郁为主要表现,不愉快的想法多围绕精神刺激的内容,一般无自责自罪病情的好转与精神刺激因素的消除有重要关系,或有赖于时间的流逝去洗涤心灵的伤痕。实际上这是一类应激障碍或适应障碍,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亦是发病的因素之一。 4.隐匿性抑郁症。这类病人主要表现为躯体方面的不适感,例如有固定部位或无固定部位的疼痛感,有失眠、疲劳感,有心悦、腹胀感等等。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患了躯体方面的疾病而去综合性医院就诊,经反复检查并无躯体疾病的阳性结果,或症状与此阳性结果并无联系,治疗效果也差。如精神科医生详细的精神检查或心理测定,可发现他们确有持续的抑郁情绪,只不过这种抑郁情绪隐匿在躯体症状的背后被忽略了而已,在医生指导下用抗抑郁药治疗,效果往往会很好。 5.药源性抑郁状态。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使其中一部分人产生抑郁情绪,减量服用或停药可使抑郁情绪逐渐消失。 漫谈抑郁症③ 卞加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