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心理导刊
关注儿童攻击行为(一)

发布时间:2016-05-03

维维长得身强力壮,虽然只有5岁,但个头超过了同龄人。他爱挑起事端,小朋友们都躲着他。每天妈妈去幼儿园接他,都有小朋友告状,他又打了谁,或是毁坏了谁的东西。妈妈苦口婆心地教育他,甚至惩罚他,试图矫正他的行为,但无济于事。妈妈把他带到心理咨询室愁眉苦脸地说:“这孩子,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该说的都说了,就是不顶事,我们现在对他毫无办法。” 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为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男孩的攻击性强于女孩。 攻击性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特性。研究表表明,3岁时爱打架的幼儿,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的身体和言语攻击的数量能很好地预示10-14岁时的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而且这种攻击性的稳定性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都适用。心理学家对600多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期(30岁)的攻击性(如犯罪行为,夫妻不和,自我报告的身体性攻击)。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10岁时爱发脾气、攻击性强的,长大成人后大多与同事关系紧张。 所以攻击行为不仅影响他人,更会妨碍自己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另外,攻击行为与犯罪有一定关联。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时,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予以矫治。(心理科 周朝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关注儿童攻击行为(三)——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下一篇:女性要对“一夜情”说“不”
首 页 |  医院概况 |  就医导航 |  学科建设 |  医院动态 |  院务公开 |  党建文化 |  康复家园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扬州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苏ICP备11035717号
联系电话:0514-87207254(办公室)、0514-87207255(医务处)、0514-87207250(导医台)
投诉监督电话:87251280、12345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278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可随时与我们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