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过去了,随之而来的是对考试结果的预测和获知,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心态变化和行为表现。此时的心理调适与考试之前、考试之中同样重要。处理不好,会影响考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成功使人快乐,失败令人痛苦。但决定苦乐感受的并非成败本身,而是本人的抱负水平和对高考的期望值,即个人的奋斗目标和对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不少考生将人生目标确定在能否考上大学,因此一旦感到胜券在握,便认为大功告成。于是,课本、参考书、笔记统统扔掉,取而代之的是电子游戏机、游乐项目、流行歌曲等,结果是即使上了大学,也难以适应大学生活。而若高考落榜了,则认为是一场大难来临,哀叹升学无望,多年寒窗之苦付诸东流,既觉愧对师长,又恐被人看不起,不敢见人,沮丧、内疚、自责、怨天尤人、悲观失望、情绪低落,大有世界末日来临之感。以上两类考生均需自我心理调适。 首先,对高考的成败进行正确的分析,改变现有的认知偏差,提高自己的目标水平。成功了证明自己有实力,但不应自满自负,今后还需继续努力,切不可“忘形”。大学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还需去适应。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盲目自大,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强,或者以为还能靠侥幸取胜,恐怕都很难面对大学的新环境、新变化。因此,考生应当把考入大学当作新的起点,走好这“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高考虽然失败了,但自己也尽了最大努力,此时应重新调整目标,朝符合自己兴趣和特长的方向发展,把失败这个难得的经历作为对自己心理承受力的考验和锻炼,找出问题和差距,争取在其他方面成功。 其次,若因主观努力不够,事前准备不足,考场发挥欠佳导致失败,则应重整旗鼓,树立信心,再试一次。若因过于紧张造成失败,需克服考试焦虑,因长期紧张会引起机体代谢、内分泌、神经调节等功能紊乱,影响身心健康。考试之后应松弛一下,以充足的睡眠、积极的体育锻炼、有益的娱乐活动放松大脑,恢复体力,以便明年再战。必要时,可向心理专家求助,学会科学、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远离心理上的矛盾和困惑。顾小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