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不仅要求有健康的体魄,也希望拥有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就是知、情、行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促使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心情。 关于心理健康与否的评价存在许多标准,目前比较通用的易于接受的是七项标准:智力正常;情绪协调;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和谐;能动地适应环境;有完整的人格;心理特点符合自身的年龄。 人们要想具备健康的心理,需做到人和环境的协调,身心统一,个体和群体相结合,以及知、情、行相平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首先最重要的是爱。爱伴随人的一生,童年时代的父母之爱最为重要,童年是培养人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若得不到充分和正确的父母之爱,将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育。我们只有懂得爱,才会理解人的责任所在,生活才会有动力,并感觉到生活的乐趣和温暖。 其次是学会宣泄和疏导。无论是转移回避还是设法自慰,只能暂时缓解心理矛盾,适度的宣泄具有治本的作用。当然,我们必须选择良性的宣泄,以不损害他人,不危害社会为原则,否则会恶性循环,带来更多不快。一个人心理负担长期得不到宣泄和疏导,只会加重心理矛盾成为心理障碍。 另外,我们必须学会接受善意和讲究策略的批评。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批评,势必会滋长骄傲自满的毛病,变得固执、傲慢等,但也要学会面对过于苛刻的批评,有的甚至是伤害自尊的指责,此时最要不得的是产生逆反心理。学会宽容他人是脱离烦恼,减轻心理压力的法宝。 最后是每个人都要有坚强的信念和理想。信念和理想对于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信念和理想犹如心理的平衡器,帮助你度过坎坷和挫折,防止你偏离人生轨道,进入心理暗区,使你任何时候都拥有平和的心态。 希望以上几点浅见对朋友们有帮助,当然,当你执迷于烦恼,无法自拔时,或许寻求于心理医生是你明智的选择。 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