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提供的一份资料表明:中国大陆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3.67亿,据保守估计,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仅常见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率即为5%。根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学生10年中辍学原因的分析,1982年以前主要为传染性疾病,而1982年以后则为心理疾病,并且心理问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专家认为,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其各发育阶段很多环节和许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从发育阶段来看,涉及到母孕期、围产期、婴幼儿期和学龄期四个时期,从影响因素来看,不同时期的主要因素则有所不同,母孕期和围产期以生物因素为主;婴儿期,特别是学龄期社会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愈来愈大。生物学因素可能构成心理障碍的素质基础,而环境因素、教育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构成了心理障碍的诱因和调节因素。 从客观环境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儿童青少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心理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首先是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更大影响。父母关系不和睦、单亲家庭、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如酗酒、吸毒、赌博)是常见的不良因素,情感表达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所谓情感表达不良可能有两种表现:一是过度保护或溺爱,家长心甘情愿给孩子当保姆,父母们以为这是爱孩子,却没考虑到这样做实际上剥夺了孩子成长、遭受适当挫折和困难、学习爱护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和权利。另一种则表现为漠视,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使孩子不得不寻找其它的途径自己解决问题或得到情感的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因为经验不足或受到外界不良影响出现问题。另外,社会和文化因素也不可避免地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如中国自古崇尚文化和学识的传统以及“万人竞过独木桥”的升学现状,势必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极大,使得许多家长和教师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最重要因素,因而相应降低对其它方面的要求。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哪个国家或哪所学校特有的问题,而是全球共同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7年召开了全球心理健康会议,呼吁各国政府、机构重视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儿童青少年是心理卫生工作的重点服务对象。据WHO估计,全球大约有1/5的儿童和青少年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缺乏自信、与同龄人或成人交往困难、吸烟、酗酒、吸毒、过早的性行为、少女怀孕、离家出走、自杀及暴力、犯罪等,其中只有不足l/5的患者得到了适宜的治疗。 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重视他们的心理、行为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该群体人员心理行为问题得到及时预防与早期干预,已事关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此,省扬州五台山医院的心理专家与团市委联合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我市青少年心理咨询和健康服务。顾小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