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性是指人内心希望与他人不一样的倾向性,即在个性与情感上需要与他人保持距离、保留隐私、希望一定时间的独处、享有充分自主权的特性。这和马斯洛需要理论中的人的归属性从众性相对立,好比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只不过有人表现强烈,有人表现微弱。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对人的这一特性给予宽容与理解,否则会生出诸多的烦恼。 小王是一位青年画家,在咨询室里谈出了心中的不快。他看不惯别人的缺点,觉得无法与别人相处,甚至对家人也缺少亲情。因为其弟弟“土包子,庸俗”而与其极少来往,尽管两兄弟在高中毕业前吃在一起、睡在一块;因为感到女朋友天天要人陪而“生活味太浓,没有理想和激情”,断然与其分手;又因为与同行办画展始终难以达成一致意见而未能办成。在他看来,别人都该和他一样,有一样的生活方式、一样的生活目标,并且,为了“知音难觅”而独自神伤。而我大学同学小翟的例子正相反,入学后并不喜欢学医,成天喜欢打篮球、踢足球,因而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球场上了。至于成绩则是平平又平平,许多老师、同学瞧不起他,但他依然如故,勉强大学毕业后被聘为省足球队的保健医生,兴趣和事业得到了有机的统一,既较好地融入社会,也给自己带来了快乐。 因此,允许他人存在不同追求与不同个性特点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不用和别人的不同点去较劲,增加你的包容性,“海之宽广,在于包纳百川”。除了人们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及态度,独立性还表现为人们在个性与情感上需要与他人保持距离、希望一定时间的独处、享有充分自主权的特性。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在不经意间剥夺了自己或他人的这种独特权力。9岁的小罗突发抽搐,其当单位局长的爸爸带来门诊,查不出任何疾病。在咨询室中,小罗讲爸爸一直是家中的顶梁柱,他很崇拜爸爸,因此觉得爸爸都是正确的,但是,他又发现每次按爸爸讲的方式去做都很痛苦,内心难受极了,于是“满地打滚、象快要死了”发作起来。原来,专制的爸爸从来不允许儿子与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我是过来人,怕孩子再吃我们以前的苦”,听起来觉得振振有词,其实,剥夺了儿子分析思考的独立性,小罗这才知道爸爸再优秀,自己也可以有他不一样的想法,关键是适当沟通和相互理解。果然不久,小罗不再抽搐了。 叶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