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心理导刊
扬州市心理卫生中心案例集(九)

发布时间:2016-05-03

扬州市心理卫生中心案例集(九) 发作性全身抖动、抽搐的初中生 季某,男,16岁,初三学生。患者去年因与其他同学一起偷看试卷被老师批评,表现少言少动、情绪低落,又因乱倒饭菜再次被老师批评,回家说“不上学了”,家长问之不回答,表现发呆、不理睬任何人,与父母发生争吵,大发脾气,全身抖动,双手扯自己的头发,别人制止时咬人,继之倒地,全身抽搐,20分钟后自行缓解。事后问说“堵得慌”、“自己控制不住”,“好像有一股气堵在胸部,一下子串向头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此后,患者逢到被人骂、生气、吵架时即发作,捂住头脑,诉说难受,全身抽动,倒于地上,表情痛苦,家人“以为鬼上身”大搞迷信活动,无效,遂送到医院就诊,医务人员给予相应处理(如打针、挂水等)后,患者终能迅速好转。患者多次发作后,逐渐形成了习惯,且在人多、别人询问、关心时更加严重,家人在多方打听下来心理卫生中心诊治。 通过医生的了解,小季是独子,自上小学时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爷爷奶奶居住,上初中后住校。病前个性内向,老实,倔强,好生气。进入诊室,双目环视四周,神色紧张。当家属介绍病情至其发病表现时,患者双手捂头,说头痛。当自己诉说病情时,头痛消失,自述心情不好,担心脑子有病,自己的病看了许多大医院,害怕治不好了。认为其病是被老师打骂而得,希望医生能给自己治好这个毛病。医生作了癔症性抽搐的诊断。心理治疗过程:1、准备阶段:对病人进行必要体检,显示出医生对其非常重视,然后以坚决的语气告诉患者,他的病肯定能治好,使病人对医生和治疗产生信心。同时将整个治疗过程实情告知患者家长,改变他们对病人的不关心、不理解态度。然后医生给患者讲解治疗的大体经过:要静脉输液和服用一些药片(抗抑郁治疗和支持治疗),告诉患者这种治疗对他的头痛非常有效。2、放松训练阶段:教会患者短时间内自我放松的技巧,一是语言及视觉想象诱导心理放松;二是头面部其它局部肌肉的放松训练;三是深呼吸配合全身整体放松训练。通过自我放松的训练,以减少头痛出现时伴随的焦虑症状和发抖行为,每当出现头痛伴有焦虑时即自我放松,直至无焦虑症状和异常行为为止。3、认识领悟治疗阶段:一周后,患者有了强烈的心理治疗交谈愿望,医生给患者每周治疗两次,每次50~90分钟,具体步骤:(1)让患者初步认识自己的症状和表现,承认症状的客观存在(如头痛自己无法控制)。(2)引导患者自己分析发病的原因,在哪些情况下会发作,逐渐认识症状的本质。(3)充分让患者了解自己欲望的需求,病态的想法是有其产生的背景的,但同时又是不客观的、荒谬的、幼稚的。(4)认识外部刺激作用时,自己习惯的应对与表达方式,为了解除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情绪所做出的行为确实类似孩子的行为。(5)向患者进一步解释其病的根源在过去。(6)患者最终改变了治病的态度,领悟到自己主观有为的积极性作用,决心摒弃不切实际的儿童态度。 全部治疗共6周,结束半年后回访,患者一切恢复正常,已经正常上学,与同学相处融洽,回家能做家务。 (声明:所有案例均经技术处理和患者同意,其余人请勿联系对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下一篇:老年心理卫生系列讲座(5)
首 页 |  医院概况 |  就医导航 |  学科建设 |  医院动态 |  院务公开 |  党建文化 |  康复家园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扬州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苏ICP备11035717号
联系电话:0514-87207254(办公室)、0514-87207255(医务处)、0514-87207250(导医台)
投诉监督电话:87251280、12345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278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可随时与我们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