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如不想上学,甚至想离家出走……有些孩子的问题在成长过程中被解决得很好,有些孩子的问题却逐渐地被固定下来,形成了真正的“问题行为”。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生物医学生易于看到孩子家庭的个性遗传或脑生化代谢的紊乱,故以相应的心理疾病分类来诊治;而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易看到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失措;心理学家却喜欢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的症状,认为孩子的问题是成长的问题,可以通过促进孩子长大去解决。在五十年代,西方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在诊治儿童精神疾病、儿童神经症以及儿童行为紊乱时,观察到病儿的家庭有一些特殊的情感关系和交流方式,如果改变这些方式,病儿的症状大多能得到自然缓解。由此认为孩子的症状来源于家庭的结构和功能不良,并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家庭治疗。当一个孩子出现心理和生理症状时,一家人都来到医生的诊室,与心理医生共同形成一种治疗小组。医生走进家庭,用一些专业技术参与并引起和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与交流,从中发现家庭在结构、界限、权力等级、亲密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许多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都认为家庭是一个功能系统。家庭的问题是经过无数次成员间的互动、重复、叠架、强化才得以形成。也就是说,家庭中某个成员所表现出的“病态”或行为障碍,很可能并不仅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家庭的平衡出现了偏差。于是,心理学开始把孩子的问题看作是家庭的问题,在家庭治疗师眼里,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产生于家庭内部的功能不良、结构失衡,以及无效的交流和互动。 简言之,家庭治疗不再把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孤立地看做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 ”,不再重视孩子问题本身,而重视问题产生的情境,问题被维持的条件以及问题是怎样在改变家庭现实和家庭规则。 东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