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生存状况的过度追求 对自我社会生存状况的过度追求,是指个体过于强求自己的社会生存状况,如希望有足够的财力、有高的社会地位、有大众的赞赏和追随,并希望这种社会生存状况优势不断增强,甚至于要求不能有任何的挫折,百分之百地不失业、不破产,在社会上百分之百地不丢面子。这种对社会生存状况的过分要求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首先是过分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社会形象,即在别人眼中的评价,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由于每个人对其评价多不一致,因此社会形象则是众多人对某人评价的综合。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件事,有人说他好,有人说不好。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态下,对另一个人的评价也会不断改变。因此,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本来就具有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即人们的社会形象也具有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如人们对古代秦始皇的看法,有人说他统一中国,统一文字,是划时代的历史成功者,也有人认为他是杀人不眨眼的暴君。不同的历史时期评价是不同的。对儒家的孔子、三国时代的曹操、现代伟人斯大林,亦是有着种种褒贬不一的说法。他人评价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虽然和刚性的法律限制不同,但它一样具有对人的行为约束力,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受到他人评价的监督,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他人评价是通过人的道德、价值观等机制发挥作用。过分注重他人评价是对自己社会形象的过度追求,要求得到所有人的好评,并惟恐别人对自己不满意,不接纳被别人忽视或批评的可能性。然而,由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本来就具有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特点,使得过分注重他人评价者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永远达不到的目标,就好像设置了一个屡挫屡败的装置,因而注定要整天与烦恼为伍。 (叶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