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早衰”亦可称之为“心态老龄化”,指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的滑坡,过早地进入老年化状态,正所谓“身未老,心已老”。临床通常表现对工作和生活失去动力和激情,缺乏奋斗目标,自我价值感下降或消失,似乎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严重者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近日由英国保柏(BUPA)健康小组发布的国际健康研究报告,中国45~54岁人群中有54%的人已把自己看成老年人,并有超过九成的人需要政府提高对老年人的关怀……报告被公之于众后引起强烈的反响,其中的“心态老龄化”更成为被关注的焦点。而分析“心理早衰”的原因,主要来自社会环境和现实生活导致持续的心理压力所致。据中国医师协会等机构发布的《中国城市人群健康白皮书》对压力源的调查结果显示,买房、父母健康、婚姻和孩子教育已成为四大压力源,另外涉及的主要因素还包括社会竞争和人际关系紧张。 目前“心理早衰“不仅仅属于个人问题,甚至已经涉及到社会发展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消极的状态,采取针对而有效的预防措施显得十分必要:首先要调整个人心态,保持乐观、自信,多做一些让自己感觉年轻的事情,如注意仪表的年轻化装扮;其次加强与亲人、朋友的交流与沟通,促进感情,在家人的鼓励和关心下,恢复对生活的热情,重新获得在家庭中的角色感,责任感;再次就需要社会创造氛围,为边缘化的他们创造机会,利用他们自身拥有的经验优势,发挥其创造力,体现出他们的自身价值;最后在必要时可以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和帮助,通过针对性的指导及时改善其心理状态,同时预防和治疗由此引起的一些心理疾病。 孙志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