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失衡的产生有的责任在个人,个人思想风格太低,利欲太强,自由主义发展,唯心猜疑作祟等等;有的责任在领导,领导处事不公,轻率粗暴,意气用事,动不动给人“戴大帽子”、“穿小鞋”,当事者吃了亏又不好说出口,便被压抑而形成潜意识,甚至以“合法的斗争”对付“合理的报复”。有的是双方都有责任。 心理失衡是沉重的精神负担,解决不好会造成更大的精神创伤,甚者形成变态心理。个体的心理失衡可以汇集成群体的心理失衡,导致人事关系失调、人事关系紧张到失去控制,会影响群体的精神面貌,群体的风气。正因为如此,所以应当不遗余力地追求心理平衡局面,千方百计地设法解除心理失衡状态。 因为心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也就没有心理。根据事物的矛盾统一规律,矛盾总是绝对的,而心理平衡只是相对的。正是由于心理的矛盾和斗争,心理才会发展。心理是在解除紧张恢复平衡的活动中不断发展的。试想如果像老子所幻想的那样“常使民无知无欲”,如果没有追求优越的需要,如果不去追求愿望的满足,人类还能向前发展吗? 事物都有两重性,心理失衡的本质是一种消极过程,但也有积极的一面。例如考试能造成心理压力,这种压力能推动学习进步。所谓解除心理失衡,并不是解除一切心理压力,而只是解除了能造成心理创伤的那种超越正常限度的压力。 因为心理失衡是绝对的,心理失衡的本质又是消极的,所以决不能因为它有好的一面就故意地制造失衡。 怎样实现心理平衡呢?概括起来,不外“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一方面,平时工作要考虑到对心理平衡的影响,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尽可能杜绝容易诱发心理失衡的因素;另一方面,一旦发生了心理失衡的现象,要采取妥善的方法予以消除。 正常的民主生活,满足合理的需要,领导方法得当,这是预防心理失衡的三个重要条件。民主管理有利于实现心理平衡,因为实行民主管理有利于集思广益,统一认识,防止个人主观片面;还有利于成员间感情交流,发展友谊,建立心照不宣的心理默契,增强工作介入感,心理投入感、工作认同感、成败责任感,从而发挥成员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 其次,为实现心理平衡,领导者要尽量满足绝大多数成员的合理需求,做工作必须使成员感受到信任、关怀,生活有保障。这样,成员的才能才能得到发挥。这是心理平衡的基本标志。 再次,实现心理平衡还有赖于领导者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所谓正确的态度就是出发点问题。所谓正确的方法不是玩弄权术,而是实事求是。要抓好有代表性的人物,使其发挥杠杆作用,协调人际关系。 鉴于心理矛盾普遍存在的规律,尽管采取了良好的预防措施,并不能完全防止心理失衡的发生。发生了心理失衡现象,要采取妥善的方法予以消除。这些方法概括起来有宣泄、转移、代偿、理喻、意挖、清醒、中和等。(二) 王德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