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卫生是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个体心理上的变态往往从学生期开始,他们多数表现为逃避现实,不能忍受批评,对前途充满怀疑、不安和焦虑。结果造成一种观念系统,用幻想代替现实生活,用转移的方式去处理心理冲突) 暑期内,余某某带回一名14岁的女同学小芳,余母有意无意地询问小芳的情况,这让余很不满,学着大人的腔调责怪母亲:“我们谈朋友呢,你不要问这么多”。母亲非常吃惊,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儿子的问题,那年余某某才14岁。 在余的书包里,余母翻出了许多男男女女的纸片及余写给小芳的纸条,作为教师,余母当然十分气愤,可是对待自己的儿子,余母却毫无办法,仅仅是说了几句,余某便跑到村外的庄稼地里,见什么打什么,把庄邻种的慈姑、稻子等农作物糟踏掉不少,还对着树打,手都打出血了。父母将余带回家后又是安慰又是道歉,似乎是在暗示余某某,一切都随你了,没有人再说你了。而余某某并没有满足,扬言要出走,要自杀。父母好言相劝,才将事态平息。 初中3年,余某某几次出走,到过兴化、扬州、无锡,曾经一次性吞服25片安定……学习成绩也每况愈下,中考竟然未考上高中。谈到这些经历,余某某自有他的解释:“父母管得太严,经常骂我、打我,我就是不服管。我没有把心思放到学习上,学习成绩怎么会好呢。” 没有考上高中,余的父母并不意外。托人情、找关系,花费两万多元,余某某堂而皇之地进入泰州市某重点中学就读高中,离开父母,住校读书,加上学校良好的氛围,曾经使余某某有所醒悟。高一第一学期,余的成绩排在班上前20名。虽然生病住院,拖了半学期功课,但经过努力,余的成绩也在30名左右。他曾经发誓:坚持下去,要考上重点大学;并立志当企业家、经济学家,逐步登上政治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