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现实生活中,忠言逆耳的情况常有发生,对此,许多人不能理解:“既然是忠言,怎么会逆耳?”问题的关键并非在是不是忠言上,而是和听话者当时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况密切相关。 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会对其心理活动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良好的心境,会使当事人的认识活动和意志活动积极起来。人们都乐意接受正确的批评,不能接受的,往往是批评的方式方法。进言者不仅要考虑对方当时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而且要根据环境、对象的不同及被批评者个性,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 进言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耐心细致,摆事实讲道理;或直截了当,推心置腹;或予以暗示,少说为佳……总之,方式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唯有这样,才能使忠言不逆耳。如对方一时难以接受,可采取转移注意的方式,转忧为乐,化怒为喜,寓理于笑谈之中,使其触类旁通,自己顿悟,接受批评。对自尊心强的人,不必与其争你对我错,尤其在公开场合,这样以免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忠言顺耳的效果;也可采取“一笑了之”,“点到为止”的态度。对于这些人来说,不批评也是一种批评的艺术。 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