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格健康,是指每个人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与职业功能。青春期是人格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人格的发育与环境因素,尤其是家庭因素的关系一直受到精神病学、心理学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学术界将父母养育方式分为情感温暖型、拒绝型、过度保护型和偏爱型。 情感温暖型 父母用语言和姿态表示对子女的喜欢,经常赞扬子女,能够谅解子女的过错,尊重子女的意见,参与子女活动并为其成功而骄傲。 拒绝型 对子女事事期望过高,过分限制子女的行为,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过分焦虑等。 偏爱型 对子女过分溺爱、迁就和偏袒。 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子女的人格特征与父母的养育方式密切相关,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会造成子女人格偏离,是导致人格障碍、神经症、吸毒等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一项心理研究结果显示,人格偏离与父母的拒绝和过度保护呈负相关,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呈负相关,父母养育方式、教育程度、学校类型等因素是人格偏离发生的可疑危险因素。 父母的不良养育方式是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比如对子女的过分惩罚、羞辱、刻薄和吝啬,易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感和不安全感,害怕失败和挫折,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对周围环境容易产生敌对情绪,易记仇报复,使之成为人格障碍高危人群。此外,家庭经济收入过低和独生子女亦是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 总之,在我国独生子女的特定社会环境中,青少年的人格偏离现状应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高度重视。对于青少年人格障碍的预防,首先要提倡正确的父母养育方式,还应创造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性,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健康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