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心理导刊
中学生心理现象与家庭教育

发布时间:2016-05-03

中学生的心理现象 每一位家长可能都会有这种体会,当孩子上了中学之后,有一天忽然觉得不了解他(她)了。孩于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他们甚至拒绝父母的关怀。“烦死了”成为他们的口头禅。其实这些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随着生理的变化,心理活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学生独特的心理活动发展主要表现在:一、自控力增强,可以较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学习;二、思维更具独立性、批判性,对于书本以及成人给予的知识和道理,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好奇地认识并无保留地接受,而是带着警惕批判的态度自己去评价;三、情绪不再那么外露,但却带有明显的冲动性,易激动、易被激惹,不善自制,这种情绪对行为影响很大;四、在社会性发展方面,中学生突出表现在人际交往的指向转变到同辈个人和群体上,同时开始以社会成员的身份关注社会中发生的事件,考虑社会问题;五、自我意识包括性别意识的觉醒,使他们出现了“成人感”,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尽管这种成人感的内容还相当幼稚,他们还没有真正成人的感觉和体验,可是他们几乎是盲目而武断地拒绝接受家长的某些价值观,甚至拒绝接受家长对他们身体与生活的照顾。 已长大成人的意识左右着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中学生的这种状况有其不稳定、难沟通的消极面,但总的来说是积极的,是心理正常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 走出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个人所受教育大致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四种类型。家庭教育侧重于人的基本生活技能与态度,家庭伦理规范、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安身立命的教育等。作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家庭教育是渗透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家长如果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就会使家庭教育走入误区。 有些家长年轻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上大学,总感到遗憾。如今他们的子女上学了,把子女作为自己生命的延续,于是就把自己的大学梦交由子女来实现。从而不断用读大学的目标鼓励孩子,要求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学习,甚至放弃接受其它教育的有益活动。这种家长是把子女当作弥补自己缺失的工具,而没有从子女自身发展角度去确立追求目标,没有认识到针对子女情况进行教育是家长必须承担的义务,也是家长自我发展和完善的一部分。 有的家长主观上也强调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配合协调,但往往只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关注孩子的变化。特别是只关注其在校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关注其在校因文化知识考试所得到的奖励或处罚,而忽视了家庭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教育熏陶,诸如品德、行为、卫生习惯、生活方式和态度、文化活动等。家长对孩子如果仅仅只能重复类似老师的话,对已能独立思考的中学生来说只不过是从另一方面又听到一次说教而已。 另一种角色扮演的错误是:平常家长习惯于对孩子摆出长辈的身份,对子女的管教异常严厉,不经意中忘记了家庭所特有的带有亲和力的对孩子的教育和感染。意识到要管教孩子时,俨然摆出一副老师教训学生的面孔,重复起孩子在学校中反复听过的话,这不仅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使子女对产生家长疏远感,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在对子女教育中,家长既是教育者,又是孩子的亲人,要把良师益友加亲人的情感统一在好爸爸、好妈妈、好长辈的概念中间。 还有有两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一种是家长在家里简单地重复老师对孩子的教诲,当孩子在校受到表扬抑或批评,回到家里也会受到同样的对待,甚至家长说出的表扬或批评的话,几乎和老师说的一样。平常,家长对孩子也总是重复在学校所听的话,这是把学校搬回了家,用学校教育代替家庭教育。另一种是用家庭的眼光去审视学校教育,从家庭出发要求学校和老师,从家庭出发要求孩子评价和应对学校的种种教育措施,这是把家庭搬进学校,用家庭教育代替学校教育。 其实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都有区别。家庭要重视子女的情感生活,注意培养乐学、爱学的良好学习情绪,重视子女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体验,疏导子女在学校生活中产生的消极情绪。这样才能与学校教育互补协调,真正有利于子女正常发展。 庄彬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父母态度与子女性格
下一篇:怎样度过“磨合期”
首 页 |  医院概况 |  就医导航 |  学科建设 |  医院动态 |  院务公开 |  党建文化 |  康复家园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扬州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苏ICP备11035717号
联系电话:0514-87207254(办公室)、0514-87207255(医务处)、0514-87207250(导医台)
投诉监督电话:87251280、12345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278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可随时与我们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