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但由于它只注重人的生物学属性,只研究细菌、病毒或理化因素侵袭和破坏人体时带来的病理损害,而很少注意或完全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即忽略了家庭、社会环境通过心理活动影响躯体的健康,因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近代,单独的生物医学模式就跟不上形势了。现在主要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溃疡病等。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是当前医学的主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便应运而生。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这一新模式,不仅要把人看成是物质的血肉之躯,而且还要研究与人相接触的社会环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精神活动对躯体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要求医务人员在研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护理,乃至病程的转归和预后时,要同时注意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与以往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相比,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进步。它代表了医学发展的新动向,所以有人认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在医学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何谓心身医学 心身医学的出现,是医学模式转变的突出反映。心身二字的心,是指心理,即精神;身是身体或躯体。现代心身医学就是研究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病因而引起躯体疾病的临床医学。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生物属性会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心理社会因素是人在社会环境中工作、学习、生活时遇到的会使心理活动产生变化的各种事件。当一个人的心理(精神)活动使他的生物属性发生病理性改变时,躯体就会发生功能性的乃至器质性的异常。这就是所谓心身疾病。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当一个人突然遭遇危险时,惊恐万分。这时,脸色变白,手脚冰凉,心跳加快,血压骤升。从生理学角度看,这是心理反应引起的全身性应变准备:心血管系统在大脑皮层——下丘脑——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主要通过肾上腺类物质分泌的增加,使全身血液的分布重新进行分配,以应付在危险状态时主要脏器对血供的需求。如心、脑、骨胳肌等器官的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而皮肤等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这是正常的生理过程,是应付危急时需要进行激烈的体力和脑力活动时所必需的。当危险消除后,这一过程随即平复,人体也就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是,如果出于某种社会因素,一个人经常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心理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天长日久,正常生理过程就会转变成异常的病理生理过程。如引起血压持续上升,就会患原发性高血压病。 王德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