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病人走路的姿势很特殊,常常是上肢屈曲,环抱于胸前,下肢伸展性僵直,走路呈划圈状。这种特殊步态,是由于患者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过于紧张所致。但如果在脑卒中早期即进行如下的康复训练,这种情况是可以避免的。 (1)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脑卒中患者早期多卧休,为了预防将会出现的上肢屈曲和下肢伸展性痉挛,无论是仰卧还是侧卧,都应取其拮抗位,即让病人上肢伸展,下肢屈曲。病人仰卧时患侧肩部需垫一枕头,防止肩胛骨后伸,上肢肘关节应呈外展外旋位,下肢髋关节下方和外侧也需各垫一枕头,防止其伸直和外展,膝关节下方垫一软枕,足底平放于床上,以防足下垂。 (2)定时翻身变换体位。只要病人的血压、呼吸、脉搏稳定,即可每两小时翻一次身(变换体位),以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同时可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褥疮,也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防止吸入肺炎的发生。体位变换还可防止下肢伸肌的过度紧张。 (3)加强被动运动和自我辅助运动。被动运动是借助体疗师或家属进行的运动。由病人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的运动称为“自我辅助运动”。脑卒中病人在早期就应开始做关节的被动运动。随着病情的好转,即可做自我辅助运动,一般每天2—3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10次,这样可维护关节活动范围,保持肌肉容积,使其不出现肌萎缩,同时还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刺激肌肉关节的感受器,有利于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4)坚持关节活动方式训练。这是防止关节挛缩的重要手段,这种训练一般在辅助下进行。其原则是在关节最大活动范围内反复多次进行。① 陈正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