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智力测量是测量人天生固有的智力 智力测量能通过被测试人的观察、记忆、想像、思考、判断、概括等表现了解此人的智力状况。他所表现出的智力状态既有与遗传有关,在任何情境下都能体现出来的普遍性的智力,又有依赖于环境、教育、知识积累而发展的后天经验。一般来说,智力表现的应该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受遗传基因的影响,其内涵并非知识性的。目前流行的智力测试方法与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有关,因此测验的结果发现城市人的智商高于农村,白人高于黑人。这是因为智力测验的内容要涉及到具体的文字和常识性的内容,直接与人的文化程度或学习成绩有关。 误区二:智力是固定的,永远不会发生变化 研究发现,智力与遗传有关联,智商的70%由遗传决定,因此有种理论认为,遗传决定一个人智力发展的上限。可以这样理解,智力在个体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随着个体年龄的成长、心理发展以及接受的教育、训练和个人的努力,在学习知识和实践活动中发展。就人类的智能发展而言,每一个正常人至少都具有8种智能(语文智能、音乐智能、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但由于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差异,每个人在各种智能的发展程度上有所不同,而且会以不同的方式揉合这8种智能,因而会在某种能力上表现突出。 误区三:智力测验可以测量一个人智力的方方面面 智力测验可以反映个体智力水平与智力结构各个方面的状态。它在固定条件下对个体智力行为或智力特征进行测量,每个测验的项目只是受试者个体行为的一个样本,而不是该个体的全部行为。因此测验所得的分数只是被测者在特定情景下的行为反映,既不能代表被测者该项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全部,也不是恒久不变的。并且,它不能对被测者就某个问题的认识功能作深入了解,也不能良好地反映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适应能力等。而恰恰是社会适应能力更能代表个体实际的社会能力、行为能力。所以严格地讲,测试得到的分数,是对被测者个体智力水平的综合估计值,表示被测者目前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