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心理导刊
儿童常见的精神疾病

发布时间:2016-05-03

儿童精神疾病是指儿童时期在各种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活动障碍。儿童精神病与成人精神病有很大的区别,由于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年龄对精神疾病的症状表现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判断一个孩子的精神活动是否正常:(1)注意儿童活动的表现是否与年龄相适应,如一个10岁的孩子幼稚的与同龄孩子不相称,好像一个3~4岁小孩,不合群,不会与同龄儿童做游戏,孤僻而动作行为古怪刻板。(2)儿童是否有言语及语言功能发育障碍,如4周岁的孩子不会用言语沟通或仅会叫爸爸和妈妈。(3)注意儿童是否有智力缺陷,是否记忆力差、理解能力差,智力明显低下者不难发现,轻度低下的进小学后成绩很差才被发现智力缺陷。(4)注意儿童是否适应能力差,如一个孩子每到一个新环境就发生适应困难,哭闹而紧张不安,不肯吃饭,夜眠差,也不与小朋友玩,学龄期的儿童则会不肯上学。(5)注意儿童的学习能力及运动技巧,如儿童学习能力差,学习成绩不稳定或常不及格。要观察上课注意力能否集中,可持续多久(正常学龄儿童可持续15~20分钟)。有否运动笨拙,精细动作差,如不会跳绳、走直线或穿鞋带等。(6)注意儿童的情绪稳定性、协调性及反应是否适度,如孩子经常或持续情绪不稳定,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稍遇小事就大发脾气。(7)注意儿童的思维、情感、行为是否相互协调一致,如有自语、傻笑或怪异行为,上课时突然大笑,遇不开心的事反而笑嘻嘻的,或整日闷闷不乐、无故落泪。(8)要注意孩子的性格情况及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如孩子性格古怪,与周围人格格不入,无法与老师、同学正常相处,或者孩子的性情变得让妈妈都不能忍受,有时对自己的行为不能控制,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9)要注意孩子对自身的认识及对环境的认识,能否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如孩子具有认知上偏差,突然认为自己很丑而反复照镜子,认为手不干净而反复洗手。有不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无故骂人或打人,不守课堂纪律,无故旷课,则应考虑儿童是否患有精神疾病。 儿童期精神疾病有其自身的特点,常以言语障碍、运动和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感知障碍、抽搐较为多见。尤其是幼儿精神症状较为单调,以后随着年龄增长,精神症状逐渐趋于复杂。儿童期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精神发育迟滞和适应能力缺陷。如弱智、言语功能发育障碍、学习技能发育障碍、适应不良。(2)性格异常及各种品行问题。如性格孤僻、敏感多疑、品行不端、不遵守社会道德规范。(3)情绪障碍。如儿童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抑郁症、癔症等。(4)学习困难。如儿童多动症、学校恐怖症以及各种智力因素引起的学习困难。(5)抽动秽语综合征,如反复快速挤眉弄眼、耸肩、喉部发声等。(6)脑部器质性损害及躯体疾病所引起的精神障碍。如散发性脑炎、癫痫伴发的精神障碍、甲状腺机能减退所致的精神障碍。(7)起源于儿童期的精神疾病。如孤独症、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躁狂抑郁症等。如果孩子患上上述精神疾病,或有上述精神疾病的可能,则千万不能在家中耽误而应当找专业医生诊断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卜茹)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浅谈性梦
下一篇:关注儿童攻击行为(三)——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首 页 |  医院概况 |  就医导航 |  学科建设 |  医院动态 |  院务公开 |  党建文化 |  康复家园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扬州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苏ICP备11035717号
联系电话:0514-87207254(办公室)、0514-87207255(医务处)、0514-87207250(导医台)
投诉监督电话:87251280、12345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278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可随时与我们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