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您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公园里游览,看看风景不过如此,但经过导游小姐一番绘声绘色的讲解,你会觉得风景这边独好。或者,有一天同事突然说,“哎呀,你的脸色怎么这么差,是不是病了?”这句不经意的话你起初还不太注意,但是,不知不觉地,你真的会觉得头重脚轻,浑身隐隐作痛,似乎自己真的病了似的。最后,竟然真的觉得挺不住了。这些现象初看起来,似乎很神奇,也有些令人迷惑不解。其实,这只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暗示在起作用。 对于心理暗示,《心理学大词典》上是这样描述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人为什么会接受暗示呢?原来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中“自我”掌管判断和决策过程,一个“自我”比较发达、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的人。但由于“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当然,暗示的成功,还需要一个必要的条件,那就是受暗示者,必须存在着针对外来的暗示者的自卑——觉得自己不如暗示者,觉得暗示者比自己高明,自己应该向其讨教,自己必须接受他的判断,自己必须接受暗示者的影响。其实,这样的暗示作用,在本质上,就是用自认为比自己强的别人的智慧代替或者干脆取代自己的思维和判断。 每个人的心理特点与神经类型是不同的,对暗示的感受程度和结果也就不相同。人从气质上来分,有胆液质、神经质、多血质和粘液质四种,大多数人又同时具备这四种气质类型中的几种类型。胆液质型的人最容易接受心理暗示,而粘液质型的人对心理暗示的反应较慢。大多数女性比男性容易接受心理暗示,老年人和儿童比青年人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出人意料的是,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文化程度,在能否接受语言暗示方面,并无决定性的作用。 暗示,运用得当,可以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对一些心因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如口吃、厌食、哮喘、高血压、心动过速、神经性头痛、神经官能症、亚健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更年期综合症等。积极正确的暗示疗法,通过调节人的神经内分泌,可以促进脑中有益的激素分泌,增强人的身体健康。不良的心理暗示,不仅不能医治疾病,反而会使受暗示者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会出现幻听、幻视。 顾小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