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快乐心情,健康行为——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
发布时间:2016-05-03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中国精神卫生科普宣教工作的主题是“快乐心情,健康行为——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那么,孩子是否快乐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们知道,人的情绪状态和人体的生理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发现,情绪可直接影响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比如人在激动、紧张时,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呼吸急促,恐惧时可见脸色发白,出冷汗。而在心情愉快时,胃肠道蠕动和消化液分泌都会增强。儿童如果长期处于某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如紧张、焦虑、悲伤之中,体内的正常生理活动就会被打乱,生长发育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孩子的情绪状态还会影响他的各种活动。如果某种活动与愉快的情绪体验联系在一起,孩子就很乐意而且有兴趣,反之则会引起孩子的厌恶和拒绝。除此之外,孩子是否快乐也影响到他的人际交往方式,快乐的儿童总是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也比较容易忍让,而忧郁、愤怒的儿童则经常独自呆着或攻击别人。所以,保持愉快的情绪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怎样才能让孩子经常快乐呢?首先,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快乐的体验。在每一件小事上,父母都可以询问孩子的感觉,高兴不高兴,为什么。比如出去玩的时候问孩子:“你喜欢出来玩吗?高兴吗?”还可以问:“你跟妈妈在一起高兴吗?”父母也要经常把自己的体验告诉孩子,如“你能自己穿衣服,我很高兴。”其次,快乐需要有所限制。中年以上的朋友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以前的小孩子没有多少物质享受,但是过得很快乐。现在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为什么总是不开心?原因就在于盼望了很久才得到的东西总会令人欣喜异常,而轻易得到的东西就不觉得珍贵。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完一件事后的快乐与满足是父母包办完成所不能给予的。第三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有些事情大人觉得没意思,孩子却很喜欢,大人认为孩子会喜欢的东西,小孩得到了却并不高兴。有的父母给孩子买很贵的玩具,孩子却宁愿玩水、玩泥巴,捉迷藏,过家家。所以,我们不要总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要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
顾小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