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向大家介绍几个相关的基本概念:精神障碍与精神疾病、精神异常。在《中国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标准第3版》(以下简称CCMD—3)中表示相同的含义,均指一种异常的精神状态,存在精神和认知异常。心理障碍这个词含义较模糊,在心理学中常用,在精神科一般与精神障碍、精神疾病、精神异常通用,但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 下面言归正传。我们是如何判别一个个体是否患有心理(精神)障碍的呢?当然,我们首先是看这个个体是否存在精神症状。那么,我想请问大家一个问题,正常人会出现“精神症状”吗?的确,正常人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会出现下列情况: (1)感觉障碍:如感觉过敏、感觉迟钝(减退)。正常人在注意力和情绪的影响下,可出现感觉过敏或感觉迟钝。例如,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感觉器官上,对这一感官很细微的刺激也能感受到(即感觉过敏);而在前线冲锋的战士,由于其注意力和情绪集中到消灭敌人上,即使是负伤了,当时也并不感到非常疼痛(即感觉迟钝)。 (2)知觉障碍:如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在某些客观条件的影响下,正常人也会出现错觉、幻觉或感知综合障碍。①错觉:“⊥”虽然“—”与“│”长度相等,但我们总是觉得“—”短些;②在期待中或入睡前会出现幻觉;③早上或晚上的太阳看上去比中午的大,这是由客观条件所引起的感知综合障碍。 (3)注意力及记忆障碍:如注意力涣散、注意力减退、注意力分配障碍、记忆减退等。某一事物对某人的重要性,会影响到他对这一事物的注意和记忆。如某一事物对你很重要,则易引起你的注意,也易被记忆。反之,则不易引起注意,也不易被记忆。 (4)情感障碍:如激情、忧伤、内疚、自责。亲人死亡,在一段时间内会引起忧伤、内疚或自责的情感反应,这也是正常的情感反应,相反,如果对亲人死亡无所谓或高兴,则可认为是情感淡漠或情感倒错了。 (5)思维障碍:如思维联想障碍、超价观念、象征性思维。正常人不存在妄想,但可有某些不切实际的观念,如疑病观念、牵连观念、超价观念;正常人也可有象征性思维,如红色代表革命,鸽子代表和平,握手代表友好,举手代表赞成,红玖瑰代表爱情,而不是说红玖瑰有刺,要刺你一下等等。这些观念之所以不被认为是异常,是因为它具有群体性,也就是说能为社会所公认。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症状标准的“联想障碍”中,在象征性思维前加了“病理性”三个字,很有讲究。就是为了与正常人的象征性思维加以区别。 (6)其他:正常人在一定条件下,如性格、环境、年龄、教育、文化、生活事件等影响,同样也可以出现行为(自言自语、小动作、强迫动作)、智能、意志、睡眠障碍,在此不再一一举例说明了。 王震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