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正常人出现上篇所述的“精神状态”如何与精神障碍进行区别?首先,正常人出现上述情况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且时间短暂;其次,正常人有充分自知力,易于纠正;第三,正常人这些情况的出现不影响其他的精神活动。综上所述,个体的精神状态的表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有各种变异。 在区别是正常范围的变异还是精神异常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①性别:男性与女性,其心理状态及行为模式等均各有其特点。如异装癖只见于男性。②年龄: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其智能、记忆、思维、行为等均不相同。如老年人记忆力不如年轻人,思维联想及行为常较缓慢等。③风俗习惯及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地区各不相同。如泼水节、狂欢节等不能视为异常。④其他:宗教迷信、性格特征、价值观念、客观境遇、思想习惯、情绪反应等,也应当考虑。考虑,就是要将他们的言行,放在相同或相似的条件下进行比较,加以鉴别,区别哪些是正常的变异,哪些是异常。 正常与异常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实际上有时却很难区分,单纯考虑上述因素还远远不够。区别正常与异常主要应根据以下7条。 (1)程度(严重性):即症状一定要达到某一规定的水平方为异常。如在CCMD—3中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标准之一:“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2)时间(持续性):即症状必须持续到某一规定的时限方为异常。例如:在CCMD—3中病程标准为:狂躁症:1周;抑郁症:2周;精神分裂症(除外单纯型2年):1个月。又如:在CCMD—3中对失眠症规定:A、每周失眠3次以上;B、持续时间1个月以上。 (3)可理解性:即是否符合当时当地的客观环境。这里的可理解性,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可以不同。比如同性恋,在某些国家认为是可理解的,属正常,甚至可以结婚;而在某些国家则认为是不可理解的,属病态。我国CCMD—3规定:在正常生活条件下,对同性成员持续表现性爱倾向。这里使用了条件状语“在正常生活条件下”,意味着如果是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如寺庙、尼姑庵、远航海船或监狱等)出现了对同性成员持续表现的性爱倾向,而当他们恢复了正常生活条件时上述表现消失了,则不认为是病态。 (4)群体性:如宗教迷信(坚信有上帝、鬼神)、风俗习惯因具有群体性而被认为正常,但是并非所有具有群体性的均属正常,如癔症集体发作、海南省出现的恐缩症流行等,虽有群体性,仍是异常。 (5)比较性:这里的比较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与自身过去相比;二是与周围条件相仿的人群相比。 (6)对社会功能有无影响:即对个体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生活能力有无影响。有影响一般是异常,无影响一般属正常,但不绝对。 (7)有无充分的自知力:这一点在判别病与非病中亦起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正常人具有充分的自知力,而患者常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全。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例如强迫症病人虽存在自知力,但仍然有病。(下) 王震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