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心理导刊
同情的学问

发布时间:2016-05-03

生活中,谁都不可能事事如意。工作中遇到挫折,或亲人病故、恋爱受挫……如这些事发生在我们周围人身上,我们应该怎么办?同情是友好的表示,但如果表达不当,别人或许不领情,反而对你采取疏远的态度,加大了心理距离。 假如你分配了称心的工作或升职提干,而你的朋友由于其他因素未能如意,这时,如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架式或悲天悯人,那么任何人都受不了。同情不是怜悯,怜悯是带着优越感的施舍,而同情是以他人的不幸、痛苦为自己的不幸、痛苦。所以当处在优越的位置上时,同情别人不如帮助别人。 当同事、朋友挨了领导几句批评,本来算不上什么事,这时你如叽叽喳喳“同情”一番,似乎问题严重,“领导有成见”、“会进档案”,不仅破坏了上下级关系,也使当事人增加了思想负担,或产生自卑感,心理负担加重。这种“同情”夸大事实,不分是非,最易造成不良后果。当事人一旦明白后,就会认为同情者在挑拨关系,别有所图。 同情要因人而异,女孩子一人遇到不幸,几个人在一起抹眼泪哭鼻子,哭完了,痛苦也消了一大半。对于长者,同情应表现为尊重他们,体谅他们。总之,同情应立足于理解、平等。同情最好少用言语而用行动表达。 储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心理障碍的识别
下一篇:癫痫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
首 页 |  医院概况 |  就医导航 |  学科建设 |  医院动态 |  院务公开 |  党建文化 |  康复家园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扬州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苏ICP备11035717号
联系电话:0514-87207254(办公室)、0514-87207255(医务处)、0514-87207250(导医台)
投诉监督电话:87251280、12345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278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可随时与我们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