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群体性癔症偶有发生。因而,引起儿童家长,从事预防接种的卫生防疫人员,甚至部分行政人员的不安,而且一旦发生,若处理不当,往往影响到社会的安定。群体性癔症已成为近日在群体预防接种中的敏感话题。 群体性癔症,也可称为流行性癔症,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群体中,由于接受了同一种“刺激因子”,如接种了同一种疫苗,喝了同一种奶制品,吃了同一种预防药,由于个别人出现躯体异常不适发生反应,而导致一批人发生类似的连锁反应,即所谓群体性反应。该反应最大的特点是:只有主观感觉症状,而无客观体征。且这种主观感觉症状易受暗示而发作。疫苗本身与癔症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接种疫苗只是一种“刺激因子”,真正的原因是一种心理异常反应。 群体性癔症的发生,一般易发生在少年儿童中,发病年龄大多在7~15岁,尤其以10岁左右最易发生。他们,特别是女孩在生理、心理上都不成熟,神经系统功能尚不稳定,极易受到外界刺激和干扰而产生功能异常。加上个别家长对自己的小孩过于溺爱,不恰当地表示关心,提示各种症状,导致了一些孩子也跟着出现同样的反应,这就是互相干扰被“传染”的结果。 如何预防群体性反应的发生,确保接种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首先,要掌握接种该疫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其次,在接种疫苗前要做好宣传工作,让接种对象了解接种的目的、意义,做到心中有数;第三,接种疫苗必须程序化、规范化,接种人员要绷紧法律这根弦,尤其是边远地区,基层医务人员更应加强学习;第四,接种疫苗涉及到学龄儿童时,尽量不要在学校进行集中接种。 群体性癔症的处理:① 在接种疫苗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接种反应,要及时处理,特别是首发病例。② 若发生反应的病例较多时,应隔离病人,分散管理。对病人的主观症状,不要理会,采用一些安慰剂和语言良性暗示。③要及时选派当地有影响的临床、流行病学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并对病人所在地的领导、儿童家长、学校老师,特别是在群体中起“核心”作用的人物,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④ 有关单位要向儿童家长耐心解释本病发生的原因,答复问题应明确肯定,解除可能有任何后遗症的顾虑。⑤要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减少紧张气氛,缩短“非常状态”的时间,尽快使学习、生活转入正常化,有利于病例症状消失后回到一个安全的环境,不致再发。⑥ 防止人为渲染。在调查和控制事件的过程中,要防止宣传媒体和人员的盲目参与,扩大事态,参加现场调查的人员应保持镇定和良好的秩序,以防人为的渲染、扩大,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开展群体性接种,虽然偶有群体性癔症发生,但只要能正确认识它,在需要实施群体性预防接种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就能消除群体性反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根据对疾病的疫情监测,在需要实施群体性接种时,决不能因噎废食,放弃有效的预防手段。 周朝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