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心理导刊
癔症专题——什么是群体性心因性反应?〔伍医生信箱〕

发布时间:2016-05-03

伍医生:您好! 卫生部7月15日将安徽省泗县疫苗事件确定为“违规集体接种甲肝疫苗引起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与疫苗本身无关。并且强调各地要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如实向公众告知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发生的概率,消除群众顾虑,增强群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积极做好预防接种工作,保护群众的身体健康。大家仍然有很多疑问,究竟什么是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如何预防和治疗? 杨×× 杨××:您好! 所谓“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就是癔症的群体发作,亦称为歇斯底里集体发作。是由显著的精神刺激作用于癔症性格的人而导致的心理疾病,其中心理暗示(包括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在疾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癔症的表现形式较多,有感觉和知觉的异常,如头痛、头晕、手足麻木感等等,或表现为运动障碍,如肢体瘫痪、抽搐等,或表现为意识状态改变,如昏倒。一般说来,儿童较成年人容易发病,女性比男性容易发病。委屈、气愤、紧张、恐惧是癔症急性发作的重要诱因,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常有癔症集体发作。尽管症状表现多种多样,但检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其症状变化迅速,经常有明显的诱发性精神刺激,在引人注目的场合发作,症状具夸大性或表演性,有人围观时加重。暗示和自我暗示在症状的发生、加重、消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发作时主要使用心理治疗,如:(1)消除周围人的语言、行为等不良暗示作用。群体发作需要相互隔离,避免彼此暗示。(2)消除紧张和焦虑气氛,不表示过分的关切和照顾。(3)使用针灸、穴位注射、电刺激、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等方法,既起良性暗示作用,又改善发作后的头晕、头痛,心悸、肌肉酸痛、焦虑等症状。平时应注意解除不良刺激因素,改善周围环境,帮助患儿培养健全的人格。随着年龄增大、认识水平提高,癔症发作次数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消退。 伍医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癔症专题——儿童癔症
下一篇:癔症专题——预防接种中群体性癔症
首 页 |  医院概况 |  就医导航 |  学科建设 |  医院动态 |  院务公开 |  党建文化 |  康复家园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扬州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苏ICP备11035717号
联系电话:0514-87207254(办公室)、0514-87207255(医务处)、0514-87207250(导医台)
投诉监督电话:87251280、12345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278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可随时与我们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