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癔症早在16世纪即有叙述,18世纪始有文献专论儿童癔症。进入20世纪中叶,儿童癔症的病例报道显著增多。国内尚缺乏儿童癔症的权威性流行病学调查数字。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院对前后住院儿童1155例资料作分析,报道其中癔症59例,占总数5.1%。儿童癔症有明显的集体发作特征,近年来国内儿童集体癔症发作的报道有所增加。一般而言,儿童期癔症多发于学龄期儿童,女童多发,农村患病率较城市高,经济文化落后地区集体癔病发作频率较高。 通常认为癔症性格与遗传素质有关。有研究发现,一些癔症儿童的父母本身就存在癔症病史或人格问题。儿童期癔症发作常由于情绪因素所诱发。如委屈、气愤、紧张、恐惧、突发生活事件等均可导致发作。若加之父母教养方式不当,更易促发。这类儿童大多存在性格方面的幼稚特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轻浮、易受暗示等。导致前次发作的类同情景、事物、谈话内容等因素均具暗示作用,可诱导患儿癔症再次发作。患儿若有躯体疾病、月经期、疲劳、体弱、睡眠不足等情况也容易促发。 儿童癔症的集体发作往往出现在教室、课堂、操场、集体宿舍或医院病房内。相关诱因可导致集体性恐惧和焦虑而发作,如面临考试、教师过于严厉、免疫注射、类似病人的表现、同班同学死亡或受伤、脑膜炎流行等。而有些宗教迷信活动、灾难、突发生活事件、战争、社会变迁等也可促发集体癔症发作。 癔症的症状表现多样,一般分为两大类。 1.分离型癔症,呈情感暴发。幼儿期表现大哭大闹、四肢乱动、屏气、面色苍白或青紫、大小便失控等;较大儿童呈烦躁、哭闹、冲动,有的儿童砸东西,有的拔头发,撕衣服,或在地上乱滚或四肢抽动。发作时间长短与周围人的关注态度和程度有关;在人多且易引起周围人注意的地方,持续时间较长。 2.转换型癔症,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以痉挛发作、瘫痪、失明失聪、失音等为主。这类症状可在同一患者身上同时或前后出现。儿童转换型癔症发作较少见,如有类似发作多受周围人发作的暗示影响。 以综合性治疗为原则,包括心理治疗、环境治疗、暗示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治疗前须详细了解病史,包括个人生长史、个性特征、家庭环境及成员之间的关系、病因及症状表现等。对可能诱发集体发作的病例,应将首发患儿隔离开来,减少社会强化,及时解除其躯体不适,分散注意力,稳定其情绪。然后及时通过讲解和引导消除其他儿童的紧张情绪。医师应取得患儿信任,制订治疗计划,依计划实施心理治疗。 卜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