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医生: 您好。我的孩子今年8岁,上小学2年级,现在社会和学校都在提倡挫折教育。请问挫折教育是一项什么样的教育,对这么小的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是否有必要,挫折教育是否适合我们中国的孩子,我们家长又应该怎样去做呢?谢谢。 滕女士 滕女士: 您好。 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万事如意、处处顺利;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准敢断言永远不会遭遇挫折?从社会心理学意义上讲,挫折是指由于妨碍达到预期目标的现实的或想象的阻力,因此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常表现为不快、不安、失望或愤怒等。这些心理反应的强度则依赖于受阻行为的重要性,以及与达到目标的主观距离。在遭受挫折情况下的行为反应会因人而异,有的表现为侵权行为、逃避行为、否认行为、冲动行为、自伤自杀行为和简单化行为等,有的为摆脱挫折困境而进入反思,并作出积极的心理调适。 挫折既可能磨砺意志,也可能不同程度地给心理造成损伤,或者是自信心丧失、行为能力降低,或者是患上心理障碍。为了使孩子将来不被挫折所吓倒,能经得起挫折的考验,战胜挫折奋勇向前,所以要从小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成为经风雨、见世面、搏击长空的雄鹰。但是现今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在他们尚在襁褓中就为其设计安排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父母全面的保护,—旦遭遇困难和障碍,父母往往就替代他们来排解应对。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理素质差,经受不起挫折的考验.所以我们必须强调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首先必须使孩子认识到在人生的历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挫折和失败,以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接受生活的锻炼和考验;这样当遭遇挫折时才可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冷静的态度,并积极地去应对;其次要教会孩子对挫折作审慎的分析,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是不可抗拒的还是可以改变?是目标不切实际还是潜力尚未发挥?细加分析,必能找到摆脱困境、战胜挫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学习面临挫折的自我调整,或修改目标、选择新的奋斗方向,或重振旗鼓;坚持拼搏。父母也不断地给予支持和帮助,使其不气馁、不自卑、不消沉、不抱怨、不逃避、不幻想;经过这样反复学习磨炼的孩子,将来从容的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伍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