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很多农民告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家生活模式,步出家门,纷纷来到城里打工谋生。然而,由于社会现实的不平等,很多农民来到城里后,得不到尊重,不仅如此,他们的子女们也跟着受到“不平等对待”。如,有的地方规定,民工子女上学要交纳一定的“赞助费”,否则不允许入学;有的甚至专门划出民工区,供民工子女上学;有些民工子女在城里学校就读,遭受着来自同学,甚至老师的歧视。因此,这些民工子女们渐渐变得内向、保守、孤僻、自卑,有时甚至产生与社会对抗的心理。据一项关于外来人口心理问题、民工子弟受教育状况、民工子弟心理世界的孤岛现象问题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近四分之一的流动儿童因认为受歧视而自卑,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们,一些民工子女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 民工子女,由于长期生活在对其前途担忧和迷茫的心境中,易产生两种极端:一种是,面对难以改变的社会现实,由此产生“我对不起别人”的念头,久之形成自我认同低下的性格;一种是面对无法实现的现实,产生“别人对不起我的”念头,久之形成反社会的心理倾向。因此,如果不对民工子女进行正确的教育,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很可能会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故而,在学校,我们需营造一种平等待人的氛围,对民工子女给予关怀,不把民工子女视为“另类”,让他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接纳和包容,为他们提供歌舞、书法、手工制作等兴趣小组活动,开展了心理小课堂、心理小游戏、“心理热线”和“开心聊天室”等等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晓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