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时值七、八月间,骄阳似火,士兵们口渴难忍,行军速度明显变慢,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然体力不支晕倒在道旁。曹操见状,非常着急,心想如果再这样下去,部队根本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战斗力也会大大削弱。于是他叫来向导,询问附近可有水源?向导说最近的水源在山谷的另一边,还有不短的路程。曹操沉思一阵之后,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然后很高兴地转过马头对士兵说:“诸位将士,前边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红红的,肯定很好吃,我们加快脚步,过了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不禁口舌生津,精神大振,步伐加快了许多。 上边所说的就是望梅止渴的故事,曹操这位历史上出色的军事家,有意无意间利用了心理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心理现象——暗示。它是指人或周围环境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一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 心理暗示总是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广泛应用,老师对孩子积极的期待,领导对下属适当的赞扬,都可以像曹操对士兵所描述的“一大片梅林”一样,让被暗示的对象“精神为之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不止曹操,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进行暗示活动。积极善意的心态,往往会给出积极的暗示,使他人得到战胜困难、不断进取的力量;反之,消极恶劣的心态,则会使他人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变得泄气、萎靡不振等。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当我们发现他人有可能受到自己的暗示时,要注意暗示的方式和度,尽量使他人接受积极的、适度的暗示。 储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