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活跃,社会多元化因素造成人的心理障碍、心理危机的机率明显增多,“迫在眉睫”的心理危机现象已十分常见。以自杀这一极端行为为例,有全国的统计资料显示,自杀在各种死亡原因中位居第五,在15~34岁人群中,则位居第一;自杀死亡约占总人口的23/10万,而自杀未遂者更多,大约是自杀死亡人数的10倍以上。我国自2000年以来,每年10万人中有22.2人自杀,每2分种就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自杀未遂者往往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残疾。自杀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心理危机干预”,实际上就是对企图选择极端行为的人提供紧急的心理疏导、援救和帮助。每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危机, 对处在危机状态下的人进行专业的帮助,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便称为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的实施可分四个步骤: 1.危机评估 危机评估包括:①危机严重程度的评估,如是否出现自杀行为,是否已丧失原有的社会角色能力;②临床表现的评估,包括情绪、认知、行为和躯体症状;③家庭和社区评估,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邻里等状况的评估。 2.确定干预目标 干预的目标要针对求助者即刻的具体问题和求助者的功能水平和心理需要制定,同时还要考虑有关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生活习俗、家庭环境等因素。通常在首次会谈中要完成以上这两项任务。 3.干预实施 使用各种干预技术按既定实施目标进行干预,帮助求助者学会并掌握解决危机所需要的技巧。干预所需时间取决于求助者面临的危机的性质、求助者自身的能力及干预的目标难易程度。 4.终止干预 当求助者情绪症状缓解、认知能力改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可以考虑及时结束干预,并处理终止干预的有关问题,如进一步强化习得的应对技能,处理求助者对干预者的依赖等。 周宏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