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张辉是扬州某高校大三学生,大一时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能力强,人际关系良好,任年级组织部长,深得师长与同学的喜爱,曾获得院级一等奖学金。然而,2005年春节期间,他偶然一次涉足网上游戏,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上课、吃饭、上网、睡觉,四个简单的动作构成了张辉一成不变的大学生活,不再顾及学生会工作。无论课程多少,到学校机房或街头网吧泡上四五个钟头是他每日的"必修课"。和老朋友诉诉苦,与新朋友调侃几句,再往本校的BBS论坛中灌点水......实在无聊了,就与网友联机打游戏,时间过得不知要比课堂快多少倍。日复一日地上网闲逛,张辉有时也会觉得无聊。可一旦下了线,自己就如同无头苍蝇,没了方向。心里空荡荡的感觉让他很不踏实,甚至情绪低落、烦躁不堪。上网时间逐渐增加,进而逃课上网,最后甚至夜不归宿,成天泡在网上,其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一次为了上网玩游戏竟放弃了一门考试,一学期下来5门功课补考,并且人变得越来越懒散,性格也越来越让人难以理喻,其师长和朋友多次劝说,都没有明显效果,母亲为了看住他辞了工作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了下来。最终于2006年10月张辉被带进我们的心理科接受心理咨询,被诊断为“网络成瘾综合症”。 在当今信息社会当中,网络作为第四媒体,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但是网络丰富人们生活及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给人们一个新的困扰-----网络成瘾。如同上述张辉同学式的悲剧,正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周围。 “网络成瘾综合症”是人们由于沉迷于网络而引发的各种心理障碍的总称,又称网络成瘾障碍。它主要包括网络性爱、网络游戏瘾、网络强迫症、网络交际症以及信息缺乏恐慌症等等。它还会导致颈椎腰肌劳损、失眠、抑郁等现象以及胃肠道之类的疾病。患上网络成瘾综合症者因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导致使用者社交减少,心理幸福感降低,表现为孤独感,引起一系列诸如抑郁、品行障碍、情感分裂等症状。虚拟世界让人成瘾后,低质量的网络人际关系便自然而然地取代了高质量的现实的人际关系。在真实生活中,绵延不断的沮丧、困惑、孤独感时时折磨着他们,当患者最终失去对社会交往的兴趣时,精神心理活动也随之走入歧途。在学生群体当中最常见的症状有:意志减退,对于成瘾行为难以自控,除上网以外,其他需要减少,并伴有品行障碍(如说谎、偷窃、暴虐行为等)和生理、生化的改变,并进而导致人际关系淡漠,学习成绩下滑,考试不及格等。 目前,对“网络成瘾综合症”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除了进行心理咨询以及抗抑郁药物治疗之外,最有效的方法便是严格控制上网时间,多参加户外活动。由于网络成瘾发生机制与个人认知适应不良、操作性条件反射有关,而消除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办法是去强化,使上网操作逐步减少,所以目前对IAD的治疗以认知治疗和行为矫正法为主,如系统脱敏法、代替疗法、厌恶疗法等。药物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消除戒断反应为主,可试用抗抑郁、抗强迫药物或抗焦虑药物。但目前还没有关于对这些治疗方法有效性进行评价的研究。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出现的确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把“剑”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伤到我们自己。当然,我们决不应因噎废食,既然网络时代已经不可避免的到来了,就让我们用理智和智慧来使用它,兴其利,去其弊,让这把具有魔力的“剑”成为我们的工具,而不使我们成为它的奴隶。 孙金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