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由于工作原因到扬州周边农村走访。在走访中,接触了一些留守孩子,他们所暴露的心理问题让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引发我的思考。我国每年有数千万计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还不可能把孩子全部带在身边上学。绝大多数孩子成为“留守族”。由于这些留守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这些“孤独的花朵”缺乏呵护和关爱,使他们心灵上受到极大的创伤,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导致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往往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发生种种不幸。有调查显示,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56%的留守孩子在性格上表现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 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孩子”不得不由他人代养。这些代养人绝大多数是孩子的祖辈,还有一部分是亲戚朋友,只有少数由教师代管。这种代养人的身份构成,决定了他们的文化水平总体较低。调查显示,代养人中,绝大多数只具有初中、小学文化水平;另外还有少部分几乎是文盲。普遍较低的文化水平,使得他们在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方面,往往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正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父母在这一时期的态度和行为,往往会对孩子性格的塑造产生很大影响。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使这些孩子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长此以往,他们会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更令人担心的是,这种性格和情绪上的缺陷,甚至会对孩子的人生道路产生不良的影响。据来自福建省一些地方派出所的数据,在因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不轨行为被送到派出所的孩子中,有60%都是留守孩子。 我们除了呼吁政府对留守孩子给予更多的关爱,其父母劳动的城市应为接纳留守孩子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和父母同在一个城市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但关注“留守孩子”的心理困境,主体还是应该在学校,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谋远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做人德为先,育人要育“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学不好,即使学业有成,也是成不了才的。教师要加强与“留守孩子”(家长)的心理沟通,不时给他们的心田注入清泉活水,催开他们的理想信念之花,健全他们独立的人格,在实践中砥砺他们的坚强意志,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确保“留守孩子”在“全面”发展的沃土上健康茁壮地成长。可喜的是,随着各地教育部门的重视,陆续在学校里配置心理咨询师,有时请心理医师及时给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给予辅导,这些措施将有利于帮助“留守孩子”走出他们的心理困境。 农村“留守孩子”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问题。我们从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面广量大,问题较多。他们由于缺少父母温暖、缺少真正关爱、缺少自律意识,因而不少孩子学习成绩较差,人格形成缺馅,心理情感复杂,行为容易出轨……因此,切实关注和解决“留守孩子”的问题,关系到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更关系到我们这个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周朝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