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吸引是指人际交往中人们倾向于异性间相互吸引、关注异性,喜欢与异性来往的特性。从理论上讲,食与性是人的两大天性,没有食,个体将无法生存,没有了性,人类将不能繁衍。但人与动物不同,人类的文明使得这些基本天性必须得到适当的压抑。压抑不代表就没有了,正相反,它有时直接导致人们的一些不恰当的态度,从而产生出许多不必要的烦恼。这些不恰当的态度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态度:当我们看到他人的两性吸引时会产生反感。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议论某人生活作风“整天围着女人转,见到美女走不动路,简直不是东西”,议论某个女士“举止轻浮,喜欢与男人说笑,不正经”。其实并不一定有事实基础,我们也可以想想自己,内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心理学业己证实,两性之间适度的接触会缓解许多不良情绪,如愤怒、焦虑、紧张、抑郁等,同样,对性欲望的强烈压抑,得不到适当发泄的性本能更会以医学症状、异常行为等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对两性接触越是约束、越是禁止,越容易产生越轨行为。把青少年异性交往视为洪水猛兽,甚或作为“早恋”予以棒喝,青少年也愈易产生焦虑紧张,异性交往障碍,处理不好,会影响成年后的心理健康。 第二种态度:不理解自己对异性的渴望,尤其不能应对冲动想法与道德、行为的关系。在心理治疗室,这类由道德情感压抑所致的异常心理较为常见:如所向往的对象不符合自己的道德准则,或对自己恋爱婚姻之外的异性产生好感等,该如何对待?心理治疗的侧重点不在这些想法内容本身,而是作为健康的个体如何去应对、去接纳自己的想法。在此也要提出的是,这些“难以控制的念头、想法”和“个人主动去想”是有本质区别的,“难以控制的念头、想法”没有任何客观后果,谁也不会去追究这些“难以控制的念头、想法”。但人必须要为“人的主动想法及行为”负道德及法律责任。 第三种态度:由前两种态度派生出来的,即认为两性接触略多就认为是谈情说爱,因此回避异性交往。经常可听到这样的话:“我还是学生,没有恋爱的资本,不能与异性来往”,“我还没有事业,不能与异性来往”。由此,等到年龄渐大,又缺少与异性相处的经验,或学着采用极为含蓄的方式表达而造成误会,直至造成爱情悲剧、草率婚姻,甚或婚后不和及诸多遗憾。 天地造就人类,分人以男女,给人情欲,给人美感。我们不得不说,承认异性吸引的普遍性,认可两性交往的特点,适当进行引导与疏通,对保持心灵的平和与协调,维持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至关重要。 叶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