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心理导刊
由工作变动引起失眠的王女士

发布时间:2016-05-03

王女士,35岁,某行职员,近几个月来,常常躺在床上难以入眠,有时可以睡2个小时,有时甚至整夜不眠,但又怕同事说她精神不好而不敢告诉其他人,白天强打着精神上班,应付工作,时间一长,王女士的情绪也出现了不稳定,在单位上还勉强能控制,但回家后则对丈夫发脾气,丈夫只好一个人躲在书房里打电脑,让她一个人安静睡觉。哪知这样,王女士更是睡不着,又不敢吃安眠药,怕上瘾,因此痛苦万分,下决心来心理科求医。 其实,两年前王女士就出现过类似的情况,那次是因为银行内工作调动,所到部门工作比较忙,便出现失眠,幸好后来又调回原来的部门,失眠便渐渐好转。这次主管又调她去另外一个比较陌生的部门,原以为也能同上次一样,过一段时间便会自愈,没料到时间过去5个月了失眠未见好转,脾气也所有改变。丈夫建议她去参加健身运动,没想到不仅没有效果,失眠反而加重。其实,王女士这种情况属于调节性睡眠障碍,是工作调动而引起的情绪波动,进而继发失眠。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由于一些平时存在明显不安全感和情绪波动较大的性格特点的人,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遭遇心理刺激,不能很好地进行心理调适而引发的调节性睡眠障碍。一般表现为入睡困难与早醒,同时伴有明显的情绪变化,如焦虑、哭泣、易发脾气,严重者可影响社交活动、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病程通常较为短暂,随应激原的消除或适应能力的提高,睡眠障碍可能得以缓解;如果应激因素持续存在,则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少数可持续6个月以上。一般无严重并发症,有些患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引发长期睡眠适应不良。 诸如王女士此类患者,可在门诊进行以消除应激原或减少应激原对个体的影响为主的心理治疗,如支持性心理治疗、精神分析治疗、行为治疗及生物反馈治疗等,这些均有助于患者建立对应激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情绪的应对机制。此外,对于一些较为严重或症状迁延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短期服用催眠药物,如氯硝西泮、唑吡坦等。经过上述处理,大多数患者的睡眠障碍问题基本是都可以得到解决,如果睡眠情况仍然得不到改善,且伴有情绪障碍,可住院观察治疗。                        陈爱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叙事治疗
下一篇:放松疗法
首 页 |  医院概况 |  就医导航 |  学科建设 |  医院动态 |  院务公开 |  党建文化 |  康复家园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扬州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苏ICP备11035717号
联系电话:0514-87207254(办公室)、0514-87207255(医务处)、0514-87207250(导医台)
投诉监督电话:87251280、12345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278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可随时与我们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