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心理导刊
灾后易患“创伤后应激障碍”

发布时间:2016-05-03

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简称PTSD) 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具体是指对亲身经历的或目击的导致或可能导致自己或他人死亡或严重躯体伤害的意外事件或严重创伤的强烈反应。PTSD最初仅被认为是由战场经历引起的,现在已扩展为包括暴力袭击、强奸、虐待、绑架、重大交通事故等日常生活事件和自然灾害在内的一切引起严重精神创伤的事件所引发的共同的精神障碍。患者经历创伤性事件数日之后,表现对该创伤事件反复体验,并有避免引起相关刺激的回避行为和高度的警觉状态,病情持续以至引起主观上的痛苦和社会功能障碍。因此PTSD会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心理、生理和经济等方面的负担,女性约是男性的两倍。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心理学家就发现了“战场疲劳症”,患有这类疲劳症的人,出现“心理麻痹”,对外界反应减少,情绪紧张或过度敏感,失眠、焦虑等等。越南战争以后,人们将这类“战场疲劳症”纳入所谓“创伤后压力失调”(PTSD),现称“创伤后应激障碍”。除战争而外,尚有其它强烈的破坏性压力造成PTSD,而所谓破坏性压力又称极端压力,包括战争、大地震、空难、遭受强大攻击、被绑架、被强暴等等。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如遭遇大地震后),有时近似于PTSD,这类情况又被称为“灾难症候群”。该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性有三个阶段:(1)惊吓期。这一阶段里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就像通常所说的“失魂落魄”的状态,事情过后往往对事件不能回忆。(2)恢复期。在恢复期中,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这与通常所说的“后怕”相仿。在此期间,受害者常常逢人便诉说自己的遭遇,正像电影“祝福”中祥林嫂的表现。(3)康复。在康复之后,心理重新达到平衡。 临床发现PTSD的核心症状有三组,即:闯入性症状、回避症状和激惹性增高症状。但是,儿童与成人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且年龄愈大,重现创伤体验和易激惹症状也越明显。成人大多主诉与创伤有关的恶梦、梦魇;儿童因为大脑语言表达、词汇等功能发育尚不成熟的限制常常描述不清恶梦的内容,时常从恶梦中惊醒、在梦中尖叫,也可主诉头痛、胃肠不适等躯体症状。国外研究指出:儿童重复玩某种游戏是回闪或闯入性思维的表现之一。值得注意的是,PTSD会阻碍儿童日后独立性和自主性等健康心理的发展。因此对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及时的心理学干预是必须的。通常在一般情况之下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是统一协调活动的有机整体,处于基本心理平衡状态,而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重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心理失去平衡状态又称危机,给予及时处理或干预,即为心理危机干预,如对2002年5月7日大连空难的善后处理。换言之,心理危机干预是恢复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主要是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纠正情绪失衡状态。PTSD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可以预防疾病发生、缓解精神和躯体症状、减少共病、阻止迁延及预防其他不良后果的发生。危机干预具有短程、及时和有效的特点,因此干预的重点是预防疾病和缓解症状,目前主要的干预措施是认知行为方法、心理疏泄、严重应激诱因疏泄治疗、想象回忆治疗以及其他心理治疗技术的综合运用。 卜茹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直击地震过后的“心理余震”
下一篇:灾后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
首 页 |  医院概况 |  就医导航 |  学科建设 |  医院动态 |  院务公开 |  党建文化 |  康复家园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扬州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苏ICP备11035717号
联系电话:0514-87207254(办公室)、0514-87207255(医务处)、0514-87207250(导医台)
投诉监督电话:87251280、12345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278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可随时与我们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