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心理导刊
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

发布时间:2016-05-03

“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在两会上“亮相”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将“社会心态”正式写入。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 社会心态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前,由于中国经济成分的单一性以及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对稳定性,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以及西方消极思潮的影响,造成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压力感增大,产生不良心态。目前乃至未来五到十年,中国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当代中国结构》指出,“中国现在正继续陷入冲突多发的阶段。” 当前,中国社会心态出现了失衡的现象,一些地区出现了“仇富”、“厌世”、“恨世”等消极思想。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所写到的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笔者认为,包括了三层含义。在个体自身层面,应该树立远大的个人理想,积极向上,勇于探索、奋发进取,不断提高个体的能力素质。在个体与社会层面,应该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看待我们当代社会所遇到的种种矛盾,以平和的心态处理所遇到的挫折并且用理性的渠道、合理的方式予以解决。在人际关系层面,应该要以开放发展的眼光看待暂时的不平衡现象,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人际之间的矛盾。 从社会心理学来看,道德社会化就是个体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由于在集体潜意识的影响下,人们处于不同的社会心态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道德倾向。在一个“仇富”、“厌世”、“恨世”的社会心态中,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将不成熟的心理和不能满足的需要带来的情绪用不理智的手段投向社会,甚至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来寻求利益表达内心的不平衡,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而在一个健康的社会心态中,人们可能会更多的把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化解矛盾。所以说,健康的社会心态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一个成熟、文明的民族,应该有建设性的心态。健康的社会心态有利于消除各种社会矛盾,有利于加强社会凝聚力,团结最大的力量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健康的社会心态对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心态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这几年,各级政府也已经积极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构建顺畅的社会沟通机制,加强科学技术的教育,规范舆论媒体的宣传内容。作为心理工作者,我们也需要提高心理辅导的普及,开展更便利的心理学服务,为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做出贡献。 周朝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心理保健之四季篇》——春季篇
下一篇:强迫症专题讲座44
首 页 |  医院概况 |  就医导航 |  学科建设 |  医院动态 |  院务公开 |  党建文化 |  康复家园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扬州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苏ICP备11035717号
联系电话:0514-87207254(办公室)、0514-87207255(医务处)、0514-87207250(导医台)
投诉监督电话:87251280、12345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278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可随时与我们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