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期“伍医生信箱”谈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很多读者非常关注,不少人打电话询问相关的问题。应读者的要求,本期继续谈谈培养孩子注意力的问题。 意力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力,是记忆和学习的开始。这种能力有两个特点:一是每次只能注意一个事物,犹如光学镜头的聚焦功能。对此有位学者打了一个绝妙的比方,“灵魂宛如一个充满珍宝的地窖,里面点燃着一盏微小的烛光,这便是注意,故此一次只能看不多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有把烛光的焦点集中在唯一的对象上,才能轻松获取你所需要的珍宝。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经常有同学诉说记忆力下降,认为大脑的功能不如以前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是由于注意力分散造成的记忆力下降,而没有智能的障碍。二是这种能力需要后天的培养,同时又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使注意力不能集中。孩子能否专心学习,与父母的关系很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孩子的表现是父母所造就的。这并不在于父母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收入,也不在于父母的文化程度有多高,其主要在于父母是否有良好的教育态度。据调查发现,有的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专注的行为;有些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实际能力、适应性、兴趣、要求等等,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过多的强迫;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过多的消极评价;有的家长直接干涉孩子的行为持续过程;有的家长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具体指导过少;家长过分的溺爱孩子,养成孩子任性的坏脾气等等。心理学家指出,父母教育方式应该是民主化的理性指导方式,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父母不应该是个发号施令者,而应该是个好的听众,善于通过主动的倾听来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另一个是共同参与解决问题,使孩子在解决问题中学会自我控制、自我努力,并和父母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 注意力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涣散,在矫正学生的注意力障碍时,要注意分析具体的原因。这里仅仅从心理的角度,谈谈影响注意力的几个常见因素。 1.动机因素的影响。学习动机对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很大。这个道理家长都知道,但是究竟要培养孩子什么样的动机,许多成年人往往步入误区。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成年人经常通过强调学习的结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说现在要多吃苦,学习好今后才能上大学,才有好工作。不好好读书,将来只能扫马路等等。其实,这种过分强调功利性的学习动机,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生来讲,往往没有什么作用,事实上也是很难奏效的,将来对于小孩子来说未免太遥远了。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只有对学习过程本身产生直接动机,即在探索欲的推动下,学生才能够专心学习,因为这时学习过程本身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奖励。 2.兴趣因素的影响。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总伴随有良好的情绪体验。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学习,在学习中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不但不再需要外力的强迫,这时的注意力也很难分散。要是学生觉得学习如同嚼蜡,一点儿兴趣也没有,那么学习的时候就很难集中注意力了。当然,假如成年人总是向孩子宣扬读书苦读书难,那么孩子们怎么能对学习过程本身产生兴趣呢? 3.成败归因因素的影响。一个学生如何看待自己学习成败的原因,即对自己学习成败的原因是如何分析的,也会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如果是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缺乏能力,就会放弃对这门功课的认真、刻苦学习。心理学家发现,如果学生将自己学习的成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等稳定因素,那么他们碰到类似的任务时,就可能作出相同的或类似的成败估计;如果学生将成功归结于努力这种可控的因素时,那么,就相信只要继续努力,今后还会再次获胜。 顾小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