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心理素质,首先要了解与心理素质相关的基本概念。心理素质分成三个部分:1.人格特征:气质、性格、态度、倾向,兴趣、能力等。2.心理活动过程:最主要的是想像与创造,言语与思维,感觉、知觉与记忆及应对(激)行为(取决于动机、需要、活动)。3.现实精神状态:(1)意识(神志)状态:注意、有意、无意。(2)情绪体验:①类别:喜、怒、忧、思、悲、恐、惊。②强弱:激情—热情,心境—心情,冷漠一薄情。③ 性质:社会关系、自我评定、基本情绪。(3)安危应对(激):安宁、焦虑、紧张等。 人格包含着生理特征。人格高尚、低下是从道德方面来衡量的。一个人没有精神疾病,但人格有缺陷,或讲人格不健全,或称人格适应不良。这根据一个人待人接物中的表现可以观察出来,是正常人的表现。 从心理学上讲,人格无所谓好坏,只有倾向,现分为七种倾向:1.体格:身材高大,身体魁梧,表情变化,走路姿势;2.智能:以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小来衡量;3.特殊能力的倾向。4.经验:相当的经验,老于世故,办事沉着。5.情感方面:情绪稳定不稳定,如癔症病者的情绪是不稳定的。6.意志坚强不坚强,有无毅力韧性。7.品格:诚实还是奸刁、惟利是图还是无私奉献。 人格有稳定性的特点,从小形成的到18岁以后基本上改变不大。俗话说“江山好改,本性难移”。人格有一定的倾向性、完整性、坚持性。走路不碰鼻子不转弯,这是一种僵化的坚持。有的在这个人身上表现是好的,在另一个人身上就是坏的。如灵活性:一个人灵活地采取办法为别人解除困难是好的,但用灵活性去钻空子做坏事、落井下石,这就是坏的。野心和雄心勃勃同样是一个“个性”,但要看此人的动机如何。所以社会各界人士务必认识到必须从小在小孩思想灵魂中加强道德教育和乐于奉献精神的培养,才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大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离开大脑根本谈不上提高心理素质的问题,所以我们从胎儿起就要注意保护好大脑、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全发育,尤其是血液营养、氧气供应要保证充足,才能达到上述目标。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的年龄是12-13岁,有的家长在外受了气,回家把小孩当出气筒,打屁股还马马虎虎,万万不能打后枕部,因为后枕部颅内有脑干,是人的生命中枢,它受到震荡与损伤将带来终身的遗憾。 (上) 林其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