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心理导刊
“心理幼稚症”形成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6-05-03

伍医生:您好! 现在有许多中、小学生显得非常幼稚,身体发育得很好,个子高,块头大,但说起话来就幼稚得象个幼儿。行为上也是如此,中学生喜欢看小人书,打弹子球,和弟弟妹妹抢着吃东西,不知道要谦让,一点道理也不懂。据我所知,这种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否就是人们所说的“心理幼稚症”? 王×× 王××:您好! “心理幼稚症”又称心理幼稚化,属心理发言不良,身心发育脱节,心理特征比实际年龄幼稚,呈现心理活动和认识水平低龄化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不成熟的幼稚型心理缺陷。其特点是:l、心理行为幼稚,心理特征呈幼龄化。2、思想简单,幼稚,缺乏独立性。3、心理动力低下,无理想追求,随波逐流,贪图安逸享受,学习无兴趣。4、兴趣爱好低龄化,幼稚化,爱打电子游戏机和看动画片,贪玩厌学。5、智商不低、外表如常,发育良好,无其他异常心理表现。心理幼稚最大危害是厌学,拒学,学习困难,不求上进和有更多不良行为,甚至发生无知型犯罪。尽管家长、老师非常焦急,催促、教育,然而因无心理动力,我行我素,毫无起色。 人的一生应该是社会化学习的一生。人的心理成熟、丰富和发展,只有参与社会实践,赋予社会内容才能实现。而不良家庭教养方式是心理幼稚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分述如下:第一, 父母对子女采用过分保护和溺爱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们养成严重的自我中心,高度生活依赖,儿童期社会化学习功能严重削弱,心理认识水平低下。第二,封闭型不良教育方式。长时期来对中、小学生只重视智力投资和知识教育,忽视社会化学习和教育。父母让孩子好好读书,不分心,不许随便出去玩,不许孩子接触社会,生怕受到外界不良影响,剥夺了孩子社会化的条件。第三,家长们人为地使自己的子女从小处于“风平浪静”的安适生活。家长让孩子生活优裕,不吃苦,只知享受和满足,没有服务与尽义务的意识。 伍医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教您六招对付网瘾的策略
下一篇:什么是自我暗示
首 页 |  医院概况 |  就医导航 |  学科建设 |  医院动态 |  院务公开 |  党建文化 |  康复家园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扬州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苏ICP备11035717号
联系电话:0514-87207254(办公室)、0514-87207255(医务处)、0514-87207250(导医台)
投诉监督电话:87251280、12345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278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可随时与我们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