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客观心理治疗的工作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症状层面。不管什么样的病人,也不管什么样的心理治疗,一开始,总是从症状的讨论入手。主客观心理治疗在症状层面上有重要的工作要做,即在与病人的讨论中使其明白,症状及相关的问题中,哪些是主观的,哪些是客观的?哪些是主观能控制的,哪些是主观不能控制的?下面举一个强迫症的例子: 病人每天反复检查煤气关好没有,门锁好没有,明知没有必要,但无法摆脱,并痛苦不堪。在讨论中,病人说试过许多方法,但不管用,询问其这么做的原因,则是害怕和担心的情绪,这种情绪病人无法摆脱,似乎一次又一次的检查能缓解这种担心和害怕,但事实上,病人往往在六、七遍的反复检查后担心和害怕仍然存在。通过这种分析,病人开始认识到“担心和害怕是一种情绪”,并且“这种不安的情绪是不由自己控制的”,换句话说,反复检查只是“暂时缓解”,这种“担心和害怕的情绪是不受控制,总是会出来的”。在讨论中,病人动摇了“情绪是我们自己控制的”想法,第一次重新认识到人的某些情绪的“不可控性”,第一次使病人认识到控制自己情绪的“不可为性”,从而打破病人“一心想控制症状的梦想”。也就是反复检查是行不通的,必须另谋出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使病人明白“接纳症状、面对后果”。当然,在此过程中病人反复强调症状和消除它的想法,治疗师不可操之过急,要让病人在讨论中领悟情绪的客观规律性,任何情绪都经历发生、发展、高潮、消退的过程,而“强调症状和消除它”是“心理暗示和强化情绪”,这种强化会反使情绪得以持续和延长时间,甚至于恶性循环使情绪变成挥之不去的“症状”。而通过“不去和客观情绪作对”正是阻断情绪恶性循环的较好方式。 以上是主客观分析在症状层面上进行的工作,重点是强调症状的客观性,及在认知评价和行为上的应对态度和策略,一般要经过3至4次的治疗才能有所收获,病人也才在治疗中反复领悟和改变,治疗作用就由此产生。 (叶青) |